元宇宙的终局
发布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437 来源:节选自《元宇宙十大技术》

意识构建的智慧地球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作为元宇宙的重要支撑技术,未来将为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与协作提供全新的可能性。我们从意识和认知主体的角度切入,揭秘个体与元宇宙的关系,探讨智慧地球的构建。

 

宇宙可对应为物质世界,而元宇宙代表了人类意识世界的对象化,是一种在近地空间上进化出来的“超级大脑”,最终将形成“智慧地球”。这个智慧地球将在数字世界建构时空秩序,除了自娱自乐,更要统摄周围的物理世界。元宇宙作为人类的“延伸”,将为人类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使得人类的延伸更加有机、更有秩序,而且让人类对世界的统摄可以更有利、更有效。只不过,在元宇宙中进行延伸,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拓宽人的“自我”与意识世界上来,而不是关注我们自身物理意义上的延展。

 

一、意识与智能的进化

 

元宇宙是人类意识世界的延伸,元宇宙中的一切建构实际上是由人类意识创造和决定的,因此我们要从人的根本特征出发,探讨元宇宙的本质与未来。纵观人类世界,相比牛顿时代的能量需求、薛定谔的负熵需求,我们认为自我肯定需求才是人类发展的底层动力。自我肯定需求是刚性需求,不比物质需求弱,往好的方面想,人们趋于肯定自我,就会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另外,由于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总的自我肯定需求必定会大于这个社会当下生产出的总供给,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对任何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管理者必须提供额外的供给,来填补这个缺口。而元宇宙就为满足个体的自我肯定需求开辟了新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自我肯定需求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自我”,触觉大脑假说解释了“自我”从何而来。婴儿出生时大脑重约370克,神经元的数量基本上不会在后期发生改变。大脑重量增加的原因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增加或加强。大脑的复杂性不在于脑神经细胞的数量,而在于突触的数量。在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神经元快速连接的同时,婴儿受到来自皮肤的强刺激,比如冷暖、疼痛,等等,使得婴儿产生区分自我和来自外界的意识,我们称之为“原意识”。我们将“原意识” 定义为:对“自我”的直观、对“外界”的直观,以及将宇宙剖分成 “自我”与“外界”的这一简单模型的直观。

 

这里的“直观”,可以理解为可感受的特质(qualia)。例如,人能够形成红色的概念,并将很多波长具有差异的红色封装起来,认为那些颜色就是“红”。颜色是简单的特质,在其他复杂的客观世界呈现面前,人受能力局限却又得益于这种局限,会建立最原始、本源的模型去感知那些特质,形成概念化的封装、认知。这个最原始、本源的模型,就来自“自我”与“外界”直观的原意识剖分。其他概念的产生都是从“自我”和“外界”类似的剖分迭代出来的,在剖分之后,具体的内容是有待填充的。填充过程是依赖于“自我”像生命一样成长的,而成长过程又与“自我肯定需求”紧密相连,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触觉大脑假说指明了意识初期是如何产生的,不同于神创论或者外星人点拨的想法,我们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会演化并产生自我意识的。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意识与智能起源的问题,但为什么难以发现皮肤、边界的重要性?无论是具身哲学、神学等都没有反思到这里来。比如佛家讲“眼耳鼻舌身”,将视觉放在首位,很多人也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人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睛。但从进化角度来看,视觉对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能否占据首要地位却还值得商榷。比如老鹰,视力很强,但是却没有进化出高级智能。我们认为皮肤才是更重要的,那么此前之所以不容易反思到,是因为“自我”的边界可能起源于此,但并没有停留在皮肤这里,“自我”有延伸的倾向,向外延伸,向内坎陷化。比如动物有领地意识,这就是“我”的意识延伸到体外。企业家的“自我”就延伸到企业。哲学家的“自我”就会延伸到宇宙,至大无外。另外,“我”不是取决于我的颜值、年龄,而是取决于我的心灵,至小无内。

 

那么,在基因突变、毛发变少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生存下来,这种条件可能是很苛刻的。正是因为自我和外界的清晰剖分,所以自我意识才能够清晰地建立起来,才会有了更高级的智能,有了更多的反思(图17-1)。

图 17-1 触觉大脑假说示意图

 

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与“外界”的交互不断加深,两者的内容都不断丰富,概念体系逐渐形成。由此可见,自我意识的确是大自然的巅峰之作,是真正的混沌初开,是比宇宙大爆炸和形成地球更为精彩的产生。由触觉产生自我意识,而后在自我肯定需求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我的内涵,成长为拥有智慧的人类。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主体与外界交互的增加,人类逐渐演化出高级智能。智能可以被定义为发现、加工和运用认知坎陷的能力。自我肯定需求使得人类智能的进化与发展不会走向腐化与灭亡。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个别低劣的人或行为,人类从整体上看还是一直向上发展的,并且我们提出了道德、审美等一系列概念,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我肯定需求,在尝试了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后,最终找到一个好的、积极的演化路线。

 

轴心时代作为人类“立德”的典范,标志着人类的“自我意识” 正式从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中跳跃了出来,寻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人类以更积极的姿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几大精神导师作为人类的先行者,也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思考着“自我”和“外界”。

 

轴心时代所建立的那个终极的真相以及对于神性的追求仍然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孔子虽然在中国几经起落,但是孔子之道的核心早已经汇入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之中被时刻践行。恰恰是这些最初建立起来的概念,在产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而且在经过千年的打磨之后,被烙印在了人类认知膜的底层。

图 17-2 文明的发展脉络

 

现代科学由最初的几大基础学科相互交叉,逐步前进到今日百花齐放的状态,而其中进步最快的便是计算机科学。目前人工智能的运算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地步,最引人瞩目的便是2016年AlphaGo和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的对决,在这场比赛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就会成为人类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分子,我们提出的疑问便是人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由我们一手缔造的伙伴,人和机器终将走向何方。

 

人们长久以来希望找到某个涵盖一切的、完整不变的东西来指代人类意识与智能本质,但恰恰人类认知是不完整的才更合理,效率才更高,因为物理世界包含无穷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全部习得,只能够也只需要接触到个体能够捕获的有限特征。如果按照“丘奇 - 图灵 - 多伊奇命题”的强计算主义观点,所有的物理系统是图灵等价的,那么智能将无从谈起、无处入手。我们的理论强调智能与意识、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认知坎陷将人的认知偏离客观的物理系统,才有智能,反之,对物理世界的完整反映与存储恰恰意味着没有智能。计算机的主程序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弱的“我”,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让机器跨越人机本质差异,人工智能也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人类世超脑

 

元宇宙的重要意义在于构建时空秩序,会形成内禀的时间和空间。未来在每个节点、主体上搭建的数字空间,可以形成无穷复杂、无穷维、无穷多的联系,但是未来要想提高它的效率,就要让它有自我意识,比如时空秩序就必须存在,不然就变成一团乱麻,效率很低,而且对物理世界的统摄和掌控不是很有效。因此,元宇宙要建立时空秩序,最终变成一个超脑——整个人类社会的超脑。

 

元宇宙是人类意识世界的延伸,而元宇宙最终能否成为人类世的超级大脑,甚至智慧地球,就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工智能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智能的本质,其观点相互补充但各有局限。

 

人工智能于1956年被首次提出。至今, 已经出现了许多表现力超强的 AI 系统。尤其是深度学习框架的出现与发展,使得 AI 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面部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个人支付;DeepFake等系统创造了一批批以假乱真的图片与视频;AI在文学创作、电子竞技等开放领域也有出色表现;2020年的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 百度小度、小米小爱、B 站泠鸢、微软小冰四位虚拟歌手领唱了大会主题曲,意味着 AI 可能马上就能创作出被人们欣赏、广泛流行的音乐作品。

 

AI 已经在很多专业领域逐项超越人类。比如,战胜了人类冠军棋手而名声大噪的AlphaGo已经发展到第四代MuZeroa,不仅表现力超越了前面三代,而且能在未知任何人类知识以及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环境和未知条件来进行不同游戏的博弈。蛋白质的折叠空间预测是一个很难的科研问题,在近两届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关键评估大会上大获成功的 AlphaFold 和进化版本的 AlphaFold2在此问题上已经体现出了超高水平。从评分机制来看,AlphaFold2 已经达到90分的水平,最优秀的人类专家团队成果却只能到30多分,AI 的分析结果已经到了可用阶段。

 

即使如此,通用的超级人工智能何时到来还不可预知。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曾提出,要在理论上突破可能还需要5年到5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既有可能很快就实现,也有可能要很久才会发生。作为 AlphaGo 系列和 AlphaFold 系列的创造者,DeepMind 认为自己研发的就是 AGI(通用人工智能),图灵奖得主杰弗里·希尔顿(Geoffrey Hinton)也倾向于将自己的研究归属到 AGI。而深度学习系统普遍存在的不可解释性、可迁移性较差和鲁棒性较弱的问题,则一直是 AI 科研团队的研究重点。


AI 的发展逐渐多元化,我们可以逐步从不同角度切入到这个主题,比如相关因果、感知认知、符号主义、脑科学以及发展基础数学等等。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切入,就可能触及悬而未决的意识问题,这虽然一直是认知科学和 AI 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却进展缓慢。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简称 GWT)可以迅速把长期记忆的关键因素抽取到工作内存里,方便执行当前任务,加强系统的灵活性。在GWT 的基础上,图灵奖得主曼纽尔·布卢姆(Manne Blum)进一步提出了“有意识的图灵机”。这套理论已经加入了机器的“愉悦”“痛苦”因素,虽然机器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与人不一样,但是机器已经能拥有这些情感。AlphaGo 等 AI 用到了强化学习机制,这种奖励回馈机制也已经与情感有关系。很多人认为机器不能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但是实际上机器可以学习,能与环境交互,已经有了微弱的“自我” 存在。

 

“基础模型”(指在大规模的广泛数据上进行训练并且可以调整以适应广泛的下游任务的任何模型)的研究报告显示,从技术角度来看,基础模型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自我监督学习的。这两种技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基础模型的规模和范围扩张如此之快,让我们不断刷新对未来可能的期望值。经典摩尔定律描述了每18个月芯片能力翻一倍的情况,而 AI 的能力,例如类似 AlphaGo 系统按照时间来评估,其算力增速达到了每 3.5个月翻一倍的速度,相当于每过一年,算力就增加了10倍,这种速度是人类无法追赶的。成人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他1万个以上的神经元有相互连接,于是大概有1000万亿的参数量,目前GPT-3的参数量达到1700亿,按照每年10倍的算力增长速度,机器超过人脑数量也只需要不到4年。

 

有学者认为,人类通过代际基因筛选的自然进化速度完全无法跟上科技的进化速度。但我们认为,人性恰恰是人类政治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存续的唯一途径。一方面,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效果也在被持续快速刷新。但作为 AI 技术的设计者, 人类目前无法解决 AI 模型的可解释性、可迁移性和鲁棒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 AI 的发展有正确的预计:人工智能是否会、何时将以主体的形式参与;人机是否会融合;究竟是让人更像机器,还是让机器更像人;我们应当鼓励发展何种人工智能以应对未来的社会治理问题以及元宇宙的治理问题。

 

很多业内外人士寄希望于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通过人工智能区别于专用人工智能,主要专注于研制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从事多种用途的机器。要想找到人类继续发挥超越性的优势,实现通过人工智能的突破,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底层剖析人机认知的差异,正确审视生命主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厘清意识与智能的关系,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我们可以把人的意识赋予机器,让机器更像人来做预报,而不是原来数学公式的预报模型。只不过它现在能记得的特征要远远多于一个人通过自身学习可以得到的经验。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雷达数据自然超过人的预报能力。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不用回到第一性原理,从物理基础方程出发做天气预报,这是很重要的进展。

 

反推回去,在做 AlphaFold 的时候也不是回到最早的量子方程做预报、预测蛋白质结构,而是用已有的资料和不完整的数据来推测,它也不是回到强计算、强还原路径。DeepMind 这条路径正一项一项地征服专业领域,取得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从 AlphaGo、AlphaFold 再到天气预报,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现实。

 

基础模型这条路线也在快速发展,比如自动驾驶模型参数可以一年增长 10 倍,马上参数数量就能超过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人脑之间的反应速度呈毫秒量级,而机器是纳秒量级,差五六个量级是很大的差异。

 

让机器更像人,还是让人更像机器——人类对 AI 发展路径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我们的研究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在元宇宙中,通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把人与机器连接起来,而不是用脑机接口等侵入式的方式把大脑跟机器连接起来。语言或者是认知坎陷有足够好的效率做可靠的连接,虽然主体之间的理解看起来不够准确,可迁移性不够绝对,但是有相对的可迁移性已经足够。

 

 

三、为元宇宙立心

 

高级智能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未来元宇宙要实现高级智能的关键在于要形成统摄性的自我意识。通过梳理主流的 AI 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机器现在还没有统摄性的自我意识,并且需要在人类认知主体的引导下开始并逐渐加深与外界的交互,让人类为元宇宙立心。与此同时, 由于元宇宙中的参与者之间有不一致、矛盾甚至冲突,就会产生张力,这种张力也是人类带进元宇宙的社会属性,为元宇宙立心,元宇宙才能感知张力,才能谈得上寻找方案去缓解张力,进行元宇宙的治理。

 

除了人工智能,元宇宙背后还有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我们可以对用户行为记录在案,就有可能对我们的伦理价值产生一些影响。假如我们要表扬一种好的行为或者是惩罚一种坏的行为,好的行为就可能会被人利用来做投机,通过作秀得到好处, 这样社会风气就容易变得虚伪,一些开始非常好的事情到最后就变质了。如果有区块链技术的支持,由于所有数据不可更改,那么要表扬好的行为就不用再事前声明,而是事后的某个阶段执行,投机作秀就很难在这里起作用。

 

区块链技术的存证功能,即一旦上链了就不可以更改,对元宇宙伦理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看起来很小的点,一旦变成元宇宙中的必需, 就会影响所有参与者的行为。不但可以说清楚因果,甚至能够追溯清楚因为何物、果因何起。可以通过智能算法分析不可篡改的主体节点历时性存证数据,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节点的认知水平。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够引导各个节点对自己的行为数据负责,也能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观测系统整体、局部或个体的共识与认知情形。

 

但是,在我们的技术图景中,并非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上链记录。链上数据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其无所不包,而是有则完备。当我们在某个时候需要证明自己是好人、做事靠谱的时候,我们自己自然会需要这些记录。我们自己会去判断一个ID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他以前是怎么做事的,如果他做的事情都是靠谱的,那么别人更愿意相信他作恶的可能性很小。

 

有一个问题是,区块链的数据是上链之后不能被篡改,但是如果一开始记录的数据就是假的呢?我们大可以假定这些上链的数据就是假数据,但随着时间推移,造假者还需要写足够多的东西,来证明之前写的数据是真的,而这后续的过程极其困难,成本可能极高,甚至得不偿失,对参与者而言,还不如一开始就如实地把真实的情况放上去,有足够长的、真实的、经得起考验的历史记录,才是有价值的。

 

人类承载了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这些过程发生在地球环境里, 已经内嵌在我们的身体结构和意识形态中,所以我们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是非常契合的。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状况时,在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指导下,我们还能大概率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开显出新的认知坎陷。元宇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曾经说过,“你只能同现有的世界合作,而不是同你想要的世界合作。”元宇宙也是同理。只有和人类的进化过程结合,元宇宙的未来才更加实际。

 

机器的进化过程和人的进化进程不同。人类的科学是在人类进化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直到近代才出现。但机器从一开始就被人 类赋予了数学、物理等科学内容。因此机器在这些可计算的方面表现得非常强大,但在“自我”的形成这一块非常薄弱。机器能够附着 “ 自我”的地方(主程序)基本是固定不动的,而且能够隧通的内容也非常有限,很多漏洞都无法自行处理。虽然现在机器较为机械呆板,但未来有可能让机器更贴近人类的思维,通过多节点的竞争等方式,模拟人的意识,并赋予其边界意识。当然对机器来说边界不一定是触觉。有了自我,有了认知坎陷,意识与智能得以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更好地迁移,元宇宙就有可能实现类人思维,构建起一张意识和 生命的互联网,成为超级大脑,甚至形成智慧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 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机遇。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只需要少数人来设计新的机器,让人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融为一体,共同进化成一个更高级的智能。但这毕竟也只是少数精英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大多数人可能无法达到这种技术或思维层次,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更深层的意义何在?

 

我们认为元宇宙的使命还是要回归到自我的延伸,实现自我的超越,诗意地生存。实际上人类已经有很多自我延伸方式。或许未来在元宇宙中,如果我们能与智能系统融为一体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这也将成为我们的一个延伸,同样也是一种诗意的生存。

 

古人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延伸自我,修身比较容易,齐家难一些,治国难度更大,平天下是难度最高的延伸方式。这个顺序并非是完全不能跳跃的,但这是一个更自然的顺序, 越是靠前的项目越适合大多数人做,那么在未来本质上还是如此。

 

在元宇宙中,我们可用的工具更多,可连接的主体更多,可以创造的事物更多,可以改变的路径更多。在机器崛起的视域下,我们自我延伸的方式也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将会越来越丰富和广阔。我们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未来有比较准确的预期, 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以顺利过渡到新的时代。

 

元宇宙的未来应该会经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百花齐放(Circus),早期的元宇宙就像一个大游乐场,各种理解都会有,但假如是封闭的小圈子,无法与其他节点有效交互,也只能自己和自己玩, 在元宇宙中被边缘化,一些可迁移、有生命力的社区将逐渐壮大。第二重境界是诸神混战(Olympus),各种价值、各种共识开始形成,成为有各个侧面的元宇宙,这时情形会变得很复杂,持续的时间尺度也会很长。第三重境界是协同进化(Kettle),价值转移可以非常迅速,子系统虽然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参与者之间能够竞争合作,维持元宇宙的生态与秩序,最终是为了见证更大的共识。随着元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不断竞争和融合,元宇宙最终产生“自我”、形成“超脑”乃至“智慧地球”,将是必然结果。

 

对人体来说,新皮层是大脑中进化最晚、最后才出现的脑结构。虽然进化晚,但是新皮层是人类经验、高级智能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新皮层是随着人在意识学习中不断形成的东西,当人的知识经验越来越多,新皮层的体积会就越来越大,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大部分感觉信息最终也汇总到皮层的特定区域,而且还有很多高级认知相关的联合皮层。

 

而元宇宙形成超级大脑的过程本身,首先应当形成一个类似于大脑新皮层的事物。随着我们和外界互动的加深,元宇宙这个新的“超级大脑新皮层”,就应当随着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外部物理世界的不断交互而持续发展、不断演进,将节点间的交互与信任转化成集体的、自发性的时间和空间秩序,从而进一步形成统摄性的“自我”意识。正如“自我”与外界的二元剖分是人类意识与智能的开端,元宇宙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自我”意识将正式开启超脑,甚至智慧地球的形成,人类世的超脑也将有得以实现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并不是为了取代物理世界,而是为了让人类能够延伸自我,有更丰富的方式与物理世界、意识世界相交互。不论是对人类个体的大脑还是智慧地球的超脑而言,虽然新皮层是意义非凡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是说脑中的其他结构就可以被忽略甚至抹去, 如果没有它们的支撑作为基础,所谓超脑充其量是一堆具有高精度的计算机器,而无法理解、融合人类的意识世界,更谈不上让人类在元宇宙中能够延伸出更广阔的空间,那么超脑新皮层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人脑与超脑都需要形成对“自我”的观念,在拥有“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积累发展的智慧与经验,这样才能长久地造福人类世界。

 

随着人类的主观能力越来越强大、自由意志得到越来越充分地释放,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不断地向真实的物理世界靠拢,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寻求超越、逐渐发展,从而比物理世界更为强大。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认知的日益发展,人机的未来需要人类的设计和自由意志的指导,人类也才有可能为元宇宙立心,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