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布最新数据!5G、算力、智能工厂
发布时间:2023-08-04 浏览次数:276 来源: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涉及5G、信息通信业、算力产业和智能制造的工作进展及计划。
01
我国5G基站达293.7万个

5G商用四年以来,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了5G发展取得的成效和接下来的推动措施。

5G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工信部会同产业各方,深化网络覆盖和共建共享,深入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产业成熟,跑出了中国5G发展“加速度”,有力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到293.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5G共建共享基站超173万个,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5G网络加快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融合应用深入拓展。5G行业应用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5万个。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钢铁等12个重点行业。5G新通话、虚拟数字人等新应用创新活跃,撬动流量消费稳步增长,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5G流量占比达42.9%。
三是产业基础日渐夯实。5G轻量化核心网、定制化基站等网络设备逐步落地。行业终端成本大幅降低,5G模组价格下探至400元。5G终端产品日益丰富,截至6月底,已有手机、无线CPE、无线路由器、车载终端等1274款5G终端产品获得进网许可。发布新版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率先在全球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引领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建用研”工作思路稳步推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更坚实支撑。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筑牢5G数字底座。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拓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推进城市地区重点场景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场景5G网络质量。
 
二是坚持分业施策,拓展5G应用规模。拓展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先导领域的应用规模,深入挖掘医疗、教育、文旅等试点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今年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强化5G应用产业支撑,大力推动5G轻量化(RedCap)技术研发,促进5G应用持续降成本、上规模。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研发。持续向增强5G演进升级,支持5G R18基站、5G新型终端等技术产品攻关,不断支撑5G新特性、新业务。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开展技术试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6G创新发展。
02
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信息通信高质量发展有效激发了数字经济的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了信息通信业上半年工作成效及后续举措。
 
上半年,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量质齐增,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业发展稳中有进,截至6月底,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1—5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5310亿元,成为赋能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新兴业务快速增长,上半年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行业新的增长极加速形成。
二是建用并举,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从网络侧看,“双千兆”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293.7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029万个。从应用侧看,上半年遴选并发布了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了240家,5G应用进一步拓展至纺织、水利等国民经济大类。
三是创新驱动,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累计装机量突破了430万套,为130个国家或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开源生态蓬勃发展,共建成员单位超980家,IPv6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7.67亿,移动网络中的IPv6流量占比超过了一半。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1—6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1.24亿部,9家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互联网市值前30,独角兽企业累计达316家。
四是用心用力,普惠服务进一步深化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水平持续提升,促进网络设施协调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指导1735家主流常用网站和手机APP完成了适老化改造,持续温暖“快时代”中的“慢人群”。加快推进APP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累计通报188款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督促指导重点应用商店依法依规上架审核,APP在架抽测合格率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信息通信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夯实网络基础。继续坚持适度超前的理念,加快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部署,围绕重点应用场景,加快实现深度覆盖。纵深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宽带边疆”建设,持续优化农村和边疆地区网络的覆盖水平。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加强5G增强技术研发,加快毫米波、轻量化模组、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和产业成熟,积极探索6G潜在的关键技术研发。
 
三是深化融合应用。实施5G应用“751工程”,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深化在矿业、电力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在农业、文旅等潜力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四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着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应急处置和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03
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涌现,算力作为基础支撑,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了目前我国算力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后续工作。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自主创新,推广算力典型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算力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算力规模持续提升,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成为算力增长的新引擎。算力布局不断优化,中西部算力设施占全国比例提升至39%,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百余条干线光缆,网络通达能力有效提升。标杆作用逐步显现,已遴选77个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带动液冷、预制化等一批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数据中心能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算力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前沿技术多点突破,面向大模型训练、推理等高算力芯片持续迭代升级,多元异构计算技术加速普及,有力支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应用发展。整机供给能力保持领先,通用服务器、边缘服务器性能不断提升,国产品牌服务器竞争力持续增强,服务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三是算力赋能千行百业稳步深化从应用领域看,算力应用已逐步从互联网向制造、金融、交通等传统行业、实体经济拓展。从支撑能力看,依托坚实的算力支撑,生物医药、天文地理等科技领域产生一批研究成果,智能驾驶、影视渲染水平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算力带来的变化。从生态体系看,以云服务为主要代表的算力服务不断普及,涵盖应用、软硬件产品和设施等的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近期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部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指导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加强先进存储产品部署,开展算力网络优化行动,加快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多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指导有关单位和地方积极探索,加强算力资源统筹和互联互通,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二是聚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加强先进计算、算网融合等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设备攻关,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
 
三是激发算力应用赋能价值。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需求强化算力支撑,持续赋能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推出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算力产品和服务,通过算力应用创新大赛、“算力中国行”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持续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04
已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进展情况。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制造企业改造升级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不少创新亮点。
一是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500余个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过转型,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减少了21.2%。
二是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型制造模式已经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实施。汽车、大飞机、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探索协同设计、虚拟验证、远程运维等模式,促进产品快速迭代和效益提升;家电、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创新大规模定制、用户直连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挖掘体验价值;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实施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本质安全和节能降耗。
三是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上半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在工业控制领域发布了5项由中国专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中国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已达到50余项,中国专家参与了IEC/ISO/ITU中90%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工作组。同期,中美德日等17个国家85家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德、中法、中日之间的智能制造双边合作机制也在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多双边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持续深入推进场景模式的推广、解决方案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普及,系统推进智能化升级,促进有效投资需求,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免责声明:

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