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339 来源:工信头条
百年之变,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国角力
百年之前:大西洋两岸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变局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钢铁、电气、汽车等行业逐渐成为世界工业的主导,美德 等国由于抓住了相关的技术革命,工业生产能力与经济实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新的经济主导力量,国际力量对比在大西洋两岸发生了明显调整

 

从制造业产出来看,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不同国家工业实力的起落。

 

• 根据Paul Bairoch(1982)的研究,在1750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其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从不到2%快速上升至19.9%,并在1880年达至22.9%,成为当时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 

 

• 但随着新兴产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制造业产出占比开始逐渐回落,在1900年时下降至18.5%,同期美国制造业占比则上升至23.6%,至1913年,英国制造业占比进一步降低至13.6%,不仅低于美国,还低于德国的14.8%。此外,除去制造业产出 总量低于美国外,在1913年,英国的人均制造业产出也已经低于美国,同德国之间的差距也在被不断缩小。

 

 

国际总体形势&贸易环境

 

世界局势总体稳定,但平衡与均势在逐渐变化。同时关税壁垒高企,国内市场是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基础。 

 

• 在19世纪中后期,世界局势总体稳定。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球逐渐参与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往来;其次运输和通信系统的大规模改进,使工业技术在全球快速传播;最后大国之间并没有再发生任何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争。 

 

• 在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欧洲各国贸易政策经历了保护主义—自由主义—保护主义的转变,随着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为了应对英国产品的威胁,德国于1879年7月制定了新的关税法,标志欧洲开始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主义。美国在1861年南北战争开始后关税一直呈上升状态。随着各国转向保护主义,1892-1914年间爆发了很多关税战,但美德依旧实现了产业的顺利升级,这除了当时英国还坚持自由贸易,让美德可以将自身的工业产品销往英国之外,其国内人口增长带动的国内市场扩大,是其产业革命能够实现的重要基础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 英国为巩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19世纪前期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向其它国家及殖民地大量出口商品,因此如蒸汽机、棉纺织工业等虽然在全球出现扩散,但考虑到英国的绝对优势地位,美德等国无力正面竞争。 

 

• 对此美德等国的应对策略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吸收来自英国的最新技术,快速运用于生产领域。但更重要的是,在采取高关税的同时,积极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即不在现有的主导产业同英国进行竞争,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寻求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 事实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中,英国几乎鲜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业,如电气、化学、汽车等产业,几乎都被美德所占据。相较于美德在新兴产业上的快速发展,英国囿于其原有的纺织等优势产业,对新产业的投入不足,原有的竞争优势也很快冰消瓦解。

 

 

现代企业制度兴起,大大促进了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扩散,美国等国内市场开始快速发展, 企业的规模开始扩大,发展相对滞后的小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市场,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开始出现。为了应对企业规模的扩张,许多企业开始对内部的管理组织架构进行升级,并积极引入新技术,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形成。 

 

• 在20世纪初期,由于技术的日渐复杂、发明创造活动越来越趋于资金密集型,科学家/发明家不再像19世纪那样“单打独斗”,他们开始倾向于同企业建立长期的依存关系。此时,这些大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究实验室,特别是在电子通讯、汽车、化学、金属等产业中。在激烈的竞争之下,美国企业在1897-1903年出现了大合并浪潮,但在这股浪潮后的20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前20年的1.5倍。国家的工业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从下图中可以看到,1900年后美国工业潜力进一步快速提升,并大幅度领先于其它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