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科学技术从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等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注入创新要素新内涵,指明发展动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不仅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也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强调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各种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原理的运用和发扬。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推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创新驱动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首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本质、结构功能、运动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构成了一个时代人类科学意识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当今世界发展局势,尤其是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清晰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针对这些变化,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敏锐判断,并在多个国际场合阐明这一论断。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论断。他强调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这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