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
发布时间:2024-02-01
浏览次数:245
来源: ICT产业观察
1月31日,工信部、科技部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这是继《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之后的,第一份针对更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多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加速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
《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提出,到2026年,建成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在制造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初步实现规模应用,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规模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数突破50万家,在60个行业应用推广标识解析体系,累计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日均解析量达3亿次以上,主动标识载体部署超过5000万枚,骨干企业应用普及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重点领域标识应用成效凸显。在生产制造、消费品工业、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初步实现规模应用,行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在数字医疗、城市治理、产业集群等领域树立一批样板标杆。
——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覆盖行业、地市范围持续拓展,基于标识的可信工业资产、碳数据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对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安全生产赋能作用日益显现。
——标识产业生态发展不断壮大。标识解析关键核心技术、软硬件产品实现突破,产业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标识解析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化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和国际治理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行动计划》,结合各方关注问题,现对有关政策要点解读如下: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和“神经系统”,主要包括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两大部分。其中,标识编码相当于“身份证”或者“门牌号”,为工业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物理实体(如零部件、机器、产品等)、每一个数字对象(如算法、工艺记录、关键数据)赋予全球唯一的编码。解析系统依据标识编码对网络地址和相关联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统一解析,从而实现精准定位,为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的供应链全流程管理、追踪溯源、网络精准协同等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建成,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二级节点上线超过330个,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服务企业超40万家,日均解析超1.5亿次,拓展至46个行业,逐步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简单理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其作用类似于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其核心包括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其中:
2、标识解析系统:利用标识,对机器和物品进行唯一性的定位和信息查询,是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的精准对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3、标识数据服务:能够借助标识编码资源和标识解析系统开展工业标识数据管理和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的数据共享共用。
标识解析技术通过建立统一的标识体系将工业中的设备、机器和物料等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连接起来,通过解析体系连接割裂的数据和应用,实现对数据的来源、流动过程、用途等信息的掌握。
从纵向,可以打通产品、机器、车间、工厂,实现底层标识数据采集成规模、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以及标识数据得到分析应用。
从横向,可以横向连接自身的上下游企业,利用标识解析按需地查询数据;中小型企业可以横向连接成平台,利用标识解析按需地共享数据。
从端到端,可以打通设计、制造、物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球有多个根结点,每一个根多节点都是独立、平等的。每个根节点都是由MPA(Multi-Primary Administrator)多组管理者来负责。目前全球一共有9+1个MPA负责整个DOA/Handle根区的共同管理,面向全球范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提供根区数据管理和根解析服务。
中国MPA联合体是DONA的四个创始人之一。2014年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中数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西恩多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MPA的联合体,在中国推动DOA技术的发展。中国管理的权限包括86和108开头的前缀,负责中国全球根结点的管理建设、技术研发、运营、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推广。
我国工业互联网重要基础服务设施,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枢纽,为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标识注册和解析服务。
目前,我国“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武汉、广州、重庆、上海、北京、南京、成都 “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已建成了自主可控、开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标识解析体系
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2019年4月23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二级节点(南通)正式上线应用,南通电子信息行业二级节点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对接国家顶级节点。
为特定工业企业提供标识注册和解析服务,并可根据该企业的规模定义工厂内标识解析系统组网形式及企业内标识数据格式。
实现公共查询和访问入口。是指标识解析体系的关键性入口设施,能够通过缓存等技术手段提升整体服务性能。
当收到客户端的标识解析请求时,递归节点会首先查看本地缓存是否有查询结果,如果没有,则会通过标识解析服务器返回的应答路径查询,直至最终查询到标识所关联的地址或者信息,将其返回给客户端,并将请求结果进行缓存。
事实上,单一的企业使用标识解析并不能充分释放标识的价值,只有通过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使用同样标准下的解析体系,才能发挥标识的纽带作用。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可靠水平具有重要赋能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
当前,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在工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业实践,面向产品、面向过程、面向资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
为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标识解析体系由“建”到“用”,拓展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促进标识解析体系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推广,同步提升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人才等要素支撑能力,加快实现应用可控和生态可控,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第一份针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第一份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新阶段专项行动,也是第一份多部门联合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的政策。《行动计划》从关键指标、重点领域、基础支撑、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6年的发展量化指标,加快推动标识解析规模化发展。
关键指标方面,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应用拓展至60个行业,累计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日均解析量达3亿次以上。重点领域方面,在生产制造、消费品工业、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初步实现规模应用。基础支撑方面,二级节点覆盖行业、地市范围持续拓展,对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安全生产赋能作用日益显现。产业生态方面,标识解析关键技术、软硬件产品实现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行动计划》按照“331”的思路,共部署7项重点任务。
第一个“3”侧重行业: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在石化、船舶、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应用,提升制造业生产协同效率;全面赋能消费品“三品”战略,利用标识解析体系服务消费品质量追溯、数字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消费升级;促进数字医疗整合,推动标识解析体系与现有药品追溯码、医疗器械唯一标识体系深度融合,为相关医用产品等管理提供服务。
第二个“3”侧重领域:在完善绿色低碳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三方面拓展标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标识应用新模式、新标杆。
“1”侧重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深化标识在重点产业发展载体的应用推广,提升产业集群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数据流通、安全保障5个方面提出支撑举措。
在基础设施方面,增强顶级节点服务能力,完善各级节点布局,提升节点支撑规模应用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标识解析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加快架构、编码等标准制定和实施。
在产品服务方面,加强标识解析与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工业APP等软硬件适配,培育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
在数据流通方面,搭建标识数据资源池,培育行业级标识数据模型,推进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工作。
在安全保障方面,推动标识解析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标识安全保障体系。
《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需要凝聚各部门、各地方、产业各界推进合力,夯实组织保障能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央地协同,分工做好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合力推动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应用。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地财政专项资金、创投基金、社会资本投向节点建设、技术研究等项目。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等主体作用,开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四是加强标识服务管理。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五是营造开放产业生态。深化“百城千园行”活动,开展特色活动,加强供需对接服务。六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际化园区等建设星火链网融合型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然而,目前二级节点企业运营服务仍以免费为主,各运营主体都在积极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但尚未出现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可复制性的选项。
《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此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目前仍处于“强产弱业”的现状,是从建设期到规模化应用的过渡期和阵痛期,具体体现为“强产”“弱业”,即作为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还没有产生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成熟商业模式。
根据该报告数据显示,52.24%的二级节点企业在免费提供标识注册服务,34.33%的二级节点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而能够通过为客户提供应用系统建设、系统对接、标识软硬件等服务赚取收入的企业均不足20%。有效的商业模式是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在商业化的探索上。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暂未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对工业互联网标识的价值无感知;第二,对数据安全和敏感数据上网有担忧;第三,现有系统的改造成本高;第四,等待政府的补贴政策;第五,已有标识系统,转换成本高。
再例如,标识解析系统如何统一建立,如何收费等都成为推动企业接纳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在推动标识解析中的商业模式或者如何实现变现、盈利,也是推动整个标识解析体系完善的主要驱动力。或者说如何实现产业链的共同盈利,实现整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
此前,用友董事长兼CEO王文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由于用友不是制造企业,用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并不是为了解决自身业务问题,而是用于服务用友的200万工业客群,用友希望通过构建标识解析体系,让数字化从企业级变成社会级,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低成本连接,从而构建商业价值网络,深度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