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互联网+AI”座谈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03-01
浏览次数:527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2月28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举办“工业互联网+AI”座谈会,研讨“工业互联网+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北京市朝阳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副主任张炯杨,以及业界产学研用金等相关专家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晓彤主持。
座谈会上,邬贺铨、唐立新、鲁春丛分别就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作主旨报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鞍钢集团、中车集团、华为、百度、阿里、科大讯飞、思谋科技、创新奇智、中工互联、华龙迅达、清华大学等18家产学研用代表围绕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融合发展进行座谈交流。

邬贺铨指出,新型工业化对制造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过渡,工业大模型或成为颠覆性技术,塑造新产业模式与工业形态。目前,工业大模型发展呈现“从大模型到小模型、从生成对话到生成视频、从基础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的演变趋势。未来,工业大模型将是“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专用模型”协同联动的综合体,而AI原生应用生态将成为AI云服务竞争的关键点。同时,具身智能将成为产业发展引擎,而世界模拟引擎与AI Agent结合将加快具身智能的到来,传统生产力被赋予新质。
唐立新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智能工业是我国发展战略,基于提出的数据解析与优化融合的原创性理论(DAO理论),通过多维度智能技术融合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感知,利用数据解析技术对生产、物流、能源过程进行准确计量、诊断和预报,进而对生产计划、调度进行优化决策和操作执行,达到智能工业提质增效的目的,是传统工业智能转型升级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供需关系的制造企业集群,通过资源、物流、能源和信息等载体要素转换与传递,构成立体网状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并以工业互联网为循环信息连接基础设施,通过有组织制造,促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高效循环畅通,推动制造业从单一企业向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鲁春丛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作深入分析。工业互联网为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发展提供海量数据支撑,人工智能则加速工业互联网由点及面广泛应用。他强调,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再上新台阶,需从优化工业软件研发模式、培育培优一批垂直领域的工业大模型、构建基于AI原生的工业应用生态和推动安全防护能力升级四个维度筑牢坚实基础。他表示,工联院始终坚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聚焦钢铁、石化、装备等八大重点行业,构建行业语料库以及提示词语料库,已汇聚高质量工业数据数十万条,支撑大模型的工业应用与评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需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坚持“以用促研”,深入拓展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制造、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场景,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局面;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汇聚产学研用金优势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构建开放、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
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共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