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专精特新”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429 来源:榆林市工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

一、基本情况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是认定奖励的中小企业产品,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目前,陕西省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榆林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分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四个梯度。

2011年7月,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2018年末,首次开展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7月,中央首提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年9月,设立北京交易所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2022年,“专精特新”被全国两会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企业的培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支持民营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方向”成为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全国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10万户。

二、扶持政策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统筹协调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加强分层分类服务。对于榆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普惠支持服务力度,推动企业加快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和鼓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服务:纳入各级财政相关资金支持范围;推荐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丝博会等专业展会和“创客陕西”大赛等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品展览展示、供需对接、宣传报道等支持服务;其他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培育和支持政策。

(三)引导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融资产品,开展专属融资服务;建立榆林市“工信贷”企业白名单制度,实施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对接专项行动,为更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融资保障。

(四)会同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和各市(区)主管部门建立企业沟通机制,畅通企业信息渠道,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诉求,为制定政策和改进服务提供依据。

三、工作成效


按照中省市关于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有关工作要求,我市建立健全调度机制,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扎实做好中、省级推荐和市级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户,其中2021年4户、2022年6户、2023年6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户,其中2021年19户、2022年35户、2023年20户。

(一)抓政策供给,引导创新转型。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导作用,两年多来,先后出台助企纾困和高质量发展4项政策,涉及惠企政策90多条。累计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户、市级38户;举办“创客榆林”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建成国家镁合金材料技术研究中心、镁合金建筑模板研发中心、镁基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尽快补齐产业链中下游研发短板;加强与北京服装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榆林羊绒”公共区域品牌知名度。与榆林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羊绒毛时尚创新研究院,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二)抓企业培育,夯实创新根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系统化打造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认定省市两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55户(省级15户、市级40户);省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省级1户、市级5户);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8户,2023年累计兑现奖补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支持部分重点企业建成一批典型工业互联网应用,带动全市企业上云用平台,加快实现两化融合。

(三)抓人才建设,强化创新支撑。集聚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以高质量人才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吸引优质人才的积极正向循环。从2014年开始,采取“企业择人、政府买单”方式,累计选聘3850名优秀高校毕业大学生到全市500多家民企工作;截至目前,有11%的大学生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层,35%进入中级管理层,50%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民营企业专业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为民企培训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人才500名以上,今年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在浙江大学筹划建立榆林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四)抓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创新开展榆林市中小企业第三方示范服务机构认定工作,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每月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按季召开助企纾困政银企对接会,落实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组织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和财务管理规范提升工作,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园区的高效承载助推中小企业聚集创新发展,开展三年期特色专业园区培育建设行动,推荐认定省级特色专业园区3个,省级化工园区6个。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下一步,我们将集聚整合有效资源,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力度,切实提升认定数量和质量,把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功夫做深做实,协同推进中小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