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推动新型工业化转型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236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

摘要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汽车又是工业的脊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肩负“挑大梁”重任。经过十多年砥砺奋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居全球第一,形成了极具韧劲和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

 

在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打破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而且其发展历程与经验也为我国其他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案例示范。

 

本文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等三方面,阐述汽车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践。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促进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顶梁柱”,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之路,代表了过去20多年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缩影和生动实践。

 

一、新型工业化中的绿色转型之路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革,绿色的技术和产业代表了行业发展方向。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全球共识。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化石能源开始,距今大概260多年。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但也让人类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260年过去了,人类用掉了地球上将近一半的化石能源。现在,人类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包括核能所用的铀矿,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也只能使用几百年时间。如果人类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几百年之后,我们的煤、石油将消耗殆尽,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用一些科技的、绿色的方法来变革,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的是绿色产业,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民生活更健康,守护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作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正在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创造绿色发展机遇,有效解决当前全球三大发展问题。

 

一是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70%,中国汽车消耗石油占比约70%,而且中国70%以上的进口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不仅是中国,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加速汽车电动化,都非常紧迫,目的是要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中国是个多煤少油的国家,煤炭和水能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较少,水电、风电和光伏的装机量都是世界第一。电动汽车主要利用夜间的波谷电来充电,用电相比用油更有保障,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二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共识。作为仅次于工业和建筑领域的第三大碳排放源,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0%,减排任重道远。而汽车产业领域减排任务更重,必须加快完成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跨越。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汽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是规模最大、最综合的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汽车产业链对GDP贡献比例预计超过10%。伴随电动化、智能化加速变革,汽车行业正面临史上最大规模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未来对经济贡献的比重还会持续增加。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用二次能源驱动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应实现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绿色低碳转型。

 

二、新型工业化中的科技创新之路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小汽车开始走入家庭,中国汽车工业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开始自主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并一直保持至今。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也从2002年的20辆左右,发展到2022年超过220辆,但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汽车又是制造业的脊梁。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一定少不了汽车的电动化,快速的汽车电动化才能成就汽车强国。正是因为在十多年前,我国选择了汽车电动化这条新赛道,经历长时间坚守,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地位,产销量连续9年世界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形成了极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掌握核心技术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中国人在造车上一开始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到现在抓住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在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上,我国新能源汽车率先突破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其他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当行业发生变革时,技术创新会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汽车工业的转型变革,如果说电动化是上半场,那么汽车变革的下半场将是智能化。传统车是机械车,就像算盘。算盘永远打不出互联网,机械车也成不了真正的智能车。一旦将机械改成电动,相当于把算盘改成计算器,数字和智能很多功能才能实现。对于电动车来说,将完全进入智能时代,不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极具科技感的移动智能终端,形成强大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汽车电动化,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又将加速汽车全面电动化的进程。如今,汽车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行业发展格局在深度调整,进入大浪淘沙关键期,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坚持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发展优势,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力。

 

三、新型工业化中的开放合作之路

 

我国拥有科学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有力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贡献全球的中国方案。行业从十多年前依靠政策驱动,到七、八年前“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近年来形成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技术产品不断迭代,电动车在性能、操控、静音、智能化及使用成本等各方面全面超越燃油车,内生驱动力持续增强,市场化更加可持续,行业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汽车电动化进一步深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从2020年开始,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2023年全年平均渗透率已达35%,2023年11月更是突破40%,预计2024年单月会超过50%。进入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汽车迎来新旧事物迭代历史临界点。市场每天都在变化,电动化不会逆转。我国汽车电动化时间表在提前、进程在加速,比想象的还要快,行业要有充分预期和准备。

 

二是中国汽车高端品牌发力,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在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展位相对冷清;但是随着电动化变革加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持续迭代,中国品牌展位现在是人山人海。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已从2020年的38%,提升到去年的56%,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很高的认可度和品牌优势。电动化、智能化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为国货潮牌发力高端市场创造了新优势、新机遇。

 

三是出口加速。2021年,我国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又超过日本跃至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对出口增幅贡献很大,与光伏、锂电池一起,组成外贸出口“新三样”。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新能源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持续深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行动拥抱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很大,行业规模也会很大,汽车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做到每个环节、每个阶段、每项技术都完美,这就需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取长补短。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对外开放合作,不仅把领先的新能源技术、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与全球分享,而且把过去十多年来制定的最全面、最完备的新能源政策体系带到世界各地,与全球一起拥抱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全面开放创新,与全球开展更紧密的商业交流合作,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也将助力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四、总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迫在眉睫,我国汽车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新能源汽车是绿色、科技和开放的代表性产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上肩负光荣使命,将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提供“中国示范”,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系比亚迪集团总裁办政研室总监,文章原标题为绿色、科技、开放:新能源汽车推动新型工业化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