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发布时间:2024-05-15 浏览次数:211 来源:数字经济新动能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进一步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战略部署。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01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下,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新一代数字技术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带动力最强的科技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20年4月,“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等“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设定了2025年数字经济相关指标的量化目标。

 

2022年2月,国家级工程——“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我国东部地区有着巨大的算力需求,而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承接东部旺盛的算力需求,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今年2月份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整体框架。

02

数字经济不仅自身是新兴产业,而且还能够渗透到千行百业,赋能实体经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比如,利用工业互联网,能够实现设计协同化、供应敏捷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借助物联网打造的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等信息,实现数字化精准种植。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能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实体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生产方式变革。

 

根据信通院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的总规模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时的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30.3%提升至39.6%。

 

数字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发展也在逐步加快。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0%提升至7.3%。产业数字化规模在2021年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占GDP的比重也由2016年的23.3%提升至32.5%。

03

近年来,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发掘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无论经营的是哪个行业,企业商户们都应该明白,数字化转型既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份责任!企业只有解决大问题,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不仅要站着经济角度,也要站在科技高度,更要站在战略高度!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当下乃至未来十五年中国各行各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创业者最重要且紧急的大事情,这是关系到2亿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创业者及其背后庞大就业者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稳定和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安全重点考虑的重大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