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发展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1266
来源:战略前沿技术
摘要:数字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赋能带动作用日渐突出,已成为工业稳增长的关键力量。目前,我国以数字化发展助力工业稳增长面临物联网基础设施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智能装备设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仍不够健全、智能分析决策功能无法有效满足企业需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要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战略组织,大力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设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大力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要综合施策,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有效开展数字化转型等建议。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数字化发展,是全面提升经济体系发展质量,以及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的关键领域。从数字化发展路径来看,主要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从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数字产业化包括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电子信息、数字智能消费品、数字服务消费设备、数字智能装备等行业领域。产业数字化是基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装备进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未来,数字化发展将在推动工业稳定增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发展是指应用数字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推动全产业体系的生产、运营过程实行数字化管理和控制。其中,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被称为数字产业化,产业体系运用数字智能技术进行生产管理被称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以及基于数字化模式进行生产管理的产业体系是构成数字经济的两个核心领域,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涉及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在宏观经济全局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经济更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2015—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除2020年和2022年分别增长9.7%和10.3%以外,其余年份增速均达到15%以上;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7.0%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41.5%。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数字产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两年发展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4万亿元,占整个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1.0%,连续9年位居工业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近十年新高,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1个百分点,构成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分别高于工业、高技术制造业4.0和0.2个百分点(见图1、图2、图3)。
(二)数字化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赋能带动作用日渐突出
数字化发展对各行业有重要的赋能带动作用,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对我国各省市投入产出表的测算,与2007年相比,全国数字化投入总规模增加1.85倍,传统产业对数字化的接受和投入有明显增长,第二、三产业的数字化应用情况有显著上升,其中信息通信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最大、增长较快。
推动工业发展迈向智能化时代的数字技术,最为关键的突破在于5G通信技术,其所具有的高速率、低时延等关键性能,使得能够对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设施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高速传输和实时存储,进而能够基于对大数据的实时智能计算,实现实时决策反馈,在推动工业各行业全链条生产率提升、工业消费品升级、工业装备设备升级等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智能化技术在工业领域全方位的应用空间,是构建工业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在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历程中,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引领了工业的全面变革,推动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长期进程和系统工程,将有效带动我国在前几轮工业革命进程中存在短板的领域实现加速弥补,从而推动产业层次水平全面提升。例如,我国在物联网芯片、传感器芯片领域的发展突破,能够带动我国在半导体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发展突破,将带动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国应以把握数字化革命的发展进程为引领,以构建关键性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配套能力为支撑,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从这一角度来看,数字化发展对于打造工业经济高水平的新增长动力,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强国战略,通过加强全面布局,推动数字中国与制造强国战略协同推进,工业高质量增长空间广阔。
(一)物联网基础设施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智能装备设备制造业大而不强
我国数字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是工业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短板。在物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在DMD芯片、仪器仪表变送器、触觉传感器和ECU电子控制单元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国内企业总体上还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在高速率光通信芯片、12英寸电子级高纯硅、射频滤波器、芯片设计EDA、阵列天线、传感器芯片和光纤传感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较大短板,国内企业目前能够生产的产品品类十分有限,产品档次还不够高,总体国产化率低于10%。在智能装备设备制造领域,我国产业目前仍大而不强。智能装备设备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目前,国内在关键元器件制造技术方面的短板,对高端智能测量仪器仪表制造形成制约,绝大多数国产仪器仪表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优先采购境外产品,部分仪器完全依赖进口。传感器、工业芯片、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精密减速器等智能装备核心配件,以及绝大部分高端精密机床及刀具,严重依赖进口。
(二)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智能分析决策功能无法有效满足企业需求
我国已初步建立形成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但目前行业标准尚不明确,平台服务商市场化盈利模式尚不完善,现有平台体系无法有效满足工业领域众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人工智能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与国际前沿仍有较大差距,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工业机理模型的工业软件发展存在较大短板,特别是在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领域,我国目前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工业软件提供的智能分析服务功能较为有限,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较多集中在提供基础层面的设备接入、流程监管等服务,在工业应用软件和决策优化服务供给等方面能力不足,能够提供众多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综合性平台很少,与此同时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平台也较为缺乏。根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1)》(以下简称《数据地图(2021)》),研发设计环节的工艺设计是薄弱环节,2021年我国仅有37.1%的企业能够实现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过程仿真数字化管理;生产制造环节企业纵向管控集成的数据贯通水平偏低,2021年我国只有24.6%的企业能够实现管控集成,特别是生产管理层和制造执行层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割裂。
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受限,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较多困难,转型进程相对滞后。《数据地图(2021)》显示,2021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7.8,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分别为63.5、55.7和51.9,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明显滞后。澳洲会计师公会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来自我国内地的中小微企业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没有任何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一比例在大型企业为11%;14%的我国内地中小微企业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未来12个月不会增加任何技术应用,这一比例在大型企业为4%。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目前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费用较为昂贵,资金投入规模较大,在此前疫情冲击下经营效益压力显著增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较低。根据有关调查,较大比例的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解决经营压力的作用不显著。此外,中小企业在高端复合型人才方面相对缺乏,对于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转型的路径方案缺乏了解。
(一)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战略组织,大力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设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未来我国需大力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设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实现可持续深入的数字化赋能机制。在我国工业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先进制造技术的积累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战略指引和战略组织方面的关键作用,实现最大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创新要素最优集成和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攻关和追赶优势,提升产业“卡脖子”环节和制高点领域技术攻关能级,以高层次水平的共性技术加速突破,有力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构建以国家创新战略共同体为引领的核心驱动力,大力开拓企业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和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
(二)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大力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是要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和市场化模式。加快探索完善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规范化发展,扩大普及应用范围。二是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多层次发展,全面提升对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有效满足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覆盖众多行业的综合性平台建设,提高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扩大数字化转型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对不同行业及细分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有效满足能力,以及对企业定制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强化服务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导向,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高端软件研发,全面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功能的层次水平。
(三)综合施策,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有效开展数字化转型
全面加强专业技术服务指导和财政金融扶持,着力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困难,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局面的新突破。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金融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贷款规模,有效降低相关融资成本,对数字化转型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二是进一步增强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增强对全产业链的整体带动力,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作用,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化专业咨询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三是切实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安全,消除中小企业的风险隐患,推动更加积极主动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