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AI大模型下沉 5G新质化上手
发布时间:2024-06-13 浏览次数:349 来源:AI智胜未来

“大模型‘下沉’到手机,是对5G新发展、新方向的赋能,有利于破解5G用户体验滞后的难题。大模型时代,5G+AI赋能将催生新一轮手机换代潮,激活万亿元规模的手机产业。”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

回顾5G发展的“上半场”,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介绍,截至今年4月份,中国的5G基站数量已占全网基站数的31.7%,并占据了全球60%的份额。同时,中国的5G用户数不仅占全网过半,也占据了全球过半。5G峰值与均值下载速率为4G的7倍,上行为4G的3倍;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已超越固定宽带。

中国5G商用后,带动运营商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增速由负转正,在3年内实现了ARPU值从-10%到5%的“蜕变”;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五年来,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

然而,尽管5G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潜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例如5G速度更快,单位流量资费更低,但因特色应用开发滞后,5G与4G相比流量增长潜能尚未释放。邬贺铨指出,“创新”仍是产学研各界面对的共同命题。

当前,轻量化、智能化正成为5G发展的新趋势。5G系统已经发展出智能运维、数字孪生等多项应用,5G空口(空中接口)也在网络规划、仿真验证等领域得到深度应用。

同时,5G终端与AI技术的融合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模型“下沉”到手机,是对5G新发展、新方向的赋能。Canalys发布的《AI手机的现在和未来》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手机将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6%,到2028年将激增至54%;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市场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会带有AI引擎技术。

邬贺铨表示,大模型的压缩和手机算力的提升,让推理应用在边缘/端侧的运行成为可能,大模型下沉到手机相比公有云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个性化优势。随着芯片升级与模型压缩,目前手机终端已经能够支撑130亿参数推理,预计今年可达1000亿参数推理能力,达到终端智能化。

他认为,5G与AI的融合发展将从多方面带来利好。例如,5G+AI手机可以激活用户音视频内容创作能力。大模型嵌入手机一方面将显著释放用户创意、增强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将显著降低用户生成XR、3D等智能音视频的门槛,激活UGC生态,有利于催生5G新应用。同时,5G手机+大模型APP还能为个人用户提供AI Agent入口,提供音控AI搜索/作图、文档摘要、口语陪练等智能化服务。

再如,5G+AI将推动可穿戴设备向空间计算发展。空间计算能够增强AR体验,AR眼镜基于所见真实影像计算出相关定量描述及虚拟场景,实现虚实自然融合。基于空间计算构建虚拟会议室,能让用户体验亲临其境视频会议;5G+AR眼镜能够实时翻译路侧文字和发语音信息,为身处异国的用户带来便利。

不过,大模型“下沉”到手机仍然面临挑战。其中,芯片性能限制是最大难点之一。

对此,邬贺铨认为,将部分能力转移至边缘计算上,从而降低对手机处理器芯片的要求,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