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十大趋势研判
发布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1196 来源:经济日报

导  读

“十五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呈现出能力更强、结构更优、规模更大的发展格局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的发展趋势,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量质齐升,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速构建。

01

趋势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有望超过15%,基本实现能力更强、结构更优、规模更大的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8%,到2023年增加至10%左右。预计到“十五五”时期末增加值占比将超过15%。

高质量发展驱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将以能力做强、结构做优为主线,同时也要兼顾规模做大。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将快速提升,一二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有望从“一三五”跃升到“二四六”(当前的10%、30%、50%提升至20%、40%、60% )。

 

02

趋势二:数据基础制度与数据基础设施“软硬”协同,为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坚实底座

 

软支撑:数据基础制度加速探索。国家层面上:将从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流通交易体系、收益分配机制、安全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落实数据基础制度。地方层面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江苏、山东等地均出台了与“数据二十条”对应的地方政策文件,推动数据登记、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信托、首席数据官等创新举措加速探索,将为全国各地开展特色化制度建设、挖掘数据资源提供借鉴。
硬基础: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2200多个算力中心的算力规模约为230百亿亿次浮点计算/秒(EFLOPS),位居全球第二,且以30%左右的增速继续增长。国家数据局推动24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互认互通倡议,未来将推进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推动构建统一开放、活跃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工业可信数链网在智能制造、工艺设计仿真、产业链供应链溯源等领域加速应用,将推动数据驱动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持续涌现。

 

03

趋势三:场景驱动的数据应用模式加速创新,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将深度释放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1018.8亿元,且将以29%左右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将超过2000亿元,2030年将超过7800亿元。

数据要素重点产业和应用场景有序落地,将推动数据要素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目前上海、广州、北京等省市政府相继明确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行业或应用场景,其中金融、工业、交通、医疗与电力是政策集中鼓励发展的垂直行业,未来将围绕这些行业探索数据供给、流通、应用新模式。

数据资产应用方式不断创新,有望进一步扩大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近年来,数据入股、数据信贷、数据信托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实践不断创新。伴随数据资产入表“会计新规”的落地实施,企业在数据要素方面的投入和收益面临重估,将会为部分企业带来大幅度的资产增值,数据资产应用模式有望进一步拓宽,从而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04

趋势四:数字产业加速“聚链成群”集聚化、高端化、智能化、无边界特征明显

数字产业加速“聚链成群”,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地、长三角、粤港澳三个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成渝地区增速最快,成为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二,高度集中于数字通信(26.1%)。
无边界的虚拟数字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依托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等,数字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约束,实现各类资源在虚拟数字空间的高度聚集,形成无边界的虚拟数字产业集群新范式。例如,小米公司围绕手机生产建立了全球多领域分工的产品制造体系,涉及全球100多个供应商。
预计在“十五五”时期,数字产业将进一步集群化发展,在全国一体化布局规划下,数字产业集群将呈现优势互补、跨界融合、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格局。

05

趋势五: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实体经济,大模型、小模型携手共促产业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等行动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速向工业、零售、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渗透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据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的制造、物流、医疗、软件等产业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每年可创造超过60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以百度、华为、阿里等为代表的数字企业加大AI大模型的创新投入,推动文心一言、盘古、通义千问等创新应用不断迭代升级。相较于大模型,聚焦单个专业领域的“小模型”由于轻参数、低成本、方便运行等特点,正展现出满足特定需求的巨大潜力。例如,微软的Phi-3-mini模型,虽然只有38亿参数,却能以每秒12个tokens的速度在手机上运行。

预计“十五五”时期,大模型、小模型将长期共存、优势互补,应用随技术演进持续加速和深化,成为驱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新引擎。

06

趋势六: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迈向新阶段

我国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望实现更多国际数字企业“引进来”。全面推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序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开放,逐步取消外资股比等限制,助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建设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港、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先行先试数字领域新规则、新机制、新技术,打造数字领域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增强营商环境吸引力,推动更多国际企业来华投资。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将推动中国方案“走出去”。积极参与联合国、G20、金砖国家、APEC、WTO等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等,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未来数字经济合作网络将进一步拓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产业、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展开国际合作,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

07

趋势七:数字经济含“碳”量不断降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发展助力提前实现碳达峰

“三化”深度融合助力碳达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支撑能源供给端直接减排。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赋能提升传统能源配置、传输和使用效率,增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智能并网和储能供能,实现能源供给端直接减排。到2030年,能源领域应用数字技术将减少的碳排放量超过18亿吨。
赋能需求端间接节能降碳。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赋能提高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环节效率和能源利用方式方法和效率,从需求端间接实现节能降碳。IDC认为,与AI相关的技术减排贡献占比将逐年提升,至2060年将达到70%,减碳总量将超过350亿吨。
“十五五”是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时期。预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的深度融合将不断驱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下降,最终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08

趋势八:平台企业海外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将持续成为关注重点

开辟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生存新方式。电商领域“出海四小龙”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应用程序下载量持续提高,成为赋能母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柱。预计未来,更多平台企业将实现从“模仿”到“被模仿”的历史性转身,在电商平台、游戏业务、社交平台、移动支付、小程序、短视频等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向全球输出数字经济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关注重点。美西方以“数据滥用”“安全风险”等为由对TikTok进行调查和罚款,甚至完全封禁TikTok。阿里速卖通(Alibaba AliExpress ) 、TikTok、SHEIN、Temu相继被欧盟委员会指定为《数字服务法》下的“超大型在线平台”( VLOP ),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未来,随着我国平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现有国际竞争格局造成进一步冲击,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应对风险将成为关注重点。

09

趋势九: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量质齐升、分布更均匀,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数字人才规模有望突破1100万大关。《数字人才发展评价与趋势建议》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人才规模为395.4万人,2021年突破500万人,2022年我国数字人才规模达到529.2万人,较2017年增长33.8%。“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人才数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按照10%年均增速,数字人才规模有望突破1100万大关。
数字人才数字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指出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作为社会化教育培训的关键一环,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助力实现数字人才精准、批量、快速培育。“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培养大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数字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人才分布更加均匀。《数字人才发展评价与趋势建议》报告显示,数字人才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与杭州相对发达的地区,与数字产业集群分布相吻合。中西部和工业大省纷纷探索数字人才扶持政策,如湖北省、山西省、山东省、重庆市等印发《关于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的通知》,重庆市明确了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与职称认定的衔接。“十五五”时期,随着数字经济普惠式发展,我国数字人才分布将更加均匀。

10

趋势十: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速构建,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凸显

全口径规模统计有望形成共识。“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已经形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面向社会公布,2023年达到10%左右。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并开展产业数字化规模统计核算相关研究。“十五五”时期,涵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全口径数字经济规模统计数据呼之欲出。
各地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有望取得实效。“十四五”时期,浙江省、重庆市、贵州省、广西省等地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开展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评估,制定数字经济统计分类目录和指标,探索数字经济统计报表制度。“十五五”时期,在地方探索推动下我国央地协同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和体系将更加完善。
统计监测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增数字经济调查内容。2024年2月,国家数据局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全面摸底我国数据资源发展情况。“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相关调查制度、统计范围、核算方法等有望进一步完善,对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凸显。

结  语

本文从数字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智能化升级、数字营商环境、数字经济助力碳达峰、平台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人才以及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十大趋势研判。
总体上看,“十五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呈现出能力更强、结构更优、规模更大的发展格局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的发展趋势,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量质齐升,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速构建,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机会场景和优渥的创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