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基本情况
红柳林矿业公司是国家发改委2006年在神府矿区南区规划批复建设的四对大型矿井之一,矿井井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约138平方公里,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500万吨/年,配套建设选煤厂。井田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属近水平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6层,属于易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属低瓦斯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中等”,无冲击地压。矿井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试生产,2011年正式投产。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划分为北一、南一、北二、南二和西一共五个盘区。工作面采用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采用“四进两回”分区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主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运输。
公司严格落实“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作”的总要求,坚持九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931”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吸收先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经验,打造矿井智能协同、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立体生态修复,形成了红柳林智能化煤矿建设特色模式。
二、信息化建设情况
公司数字化矿山建设始于最早的2009年矿建期,根据2012年9月集团公司下发的《数字化矿山建设规范》、《数字化矿山规划蓝图》两份有关矿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相关的指导意见规划书,参照有关文件要求,我公司编制了《红柳林矿业公司数字化矿山建设规划方案》并于2013年11月通过了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会审。
智能化矿山建设自2011年率先在15205综采工作面进行试验,拉开了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的序幕。2012年,公司构建了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初步实现了远程控制自动化割煤,建成了全国第一个7米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截止目前已建成了1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单面日产达3.5万吨,单面单班生产人数由14人降至最少5人。从3米到6.3米,不同采高、不同设备型号、不同生产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实现了智能生产的常态化,自动化率达到了97%以上。通过不断建设,目前矿井已建成34个智能化子系统,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灾害预警、智能协同等方面。为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公司在2015年成立智能化管理中心,2020年成立智能化协同部。2020年11月25日,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公司在原有基础上采取顶层设计、分布实施策略,不断丰富系统功能,统一接口标准、数据标准,深化系统建设,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形成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云计算平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等。
(一)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含通信网络、数据中心、智能地质保障等。
1.通信网络。
红柳林智能矿山通信网络包含办公网、工业网和无线通信三个系统,采用业界主流的“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办公网做到层间相对独立,实现了主干万兆和桌面千兆。工业环网做到了井上万兆全光F5G工业网,井下万兆环网,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快速传输与控制。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厂区5G全覆盖、井下特定区域5G覆盖与井下4G+UWB精准定位融合系统全覆盖。
2.数据中心。
公司数据中心机房与云计算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一体化机房统一的云化资源池,将物理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池,做到轻松、动态的调度各类资源,实现了资源集约化建设,保证了生产数据和经营数据的安全性。
3.智能地质保障。
公司于2017年建成地质可视化及矿井“一张图”协同管理系统并已保持稳定运行,该系统以钻探、物探、采掘和测量等数字化信息为支撑,支持C/S、B/S架构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具备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时态数据的存储、转换、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等,可实现协同办公,为其它业务系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做到对煤矿生产过程地质信息的高效管理。
4.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
(1)智能化管控平台。
智能化管控平台基于工业互联网和云数据中心,实现矿井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海量数据存储、提供煤矿信息模型、行业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库和相应的开发工具,统一协调实现各子系统间的资源共享、信息融合与远程集控,构建了融合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人员车辆定位系统、音视频通信、经营管理、智慧园区等55个应用子系统的统一门户管理和APP应用集成,各系统集成于同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交互融合。
(2)生产经营管理。
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包含生产技术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生产计划及调度管理、智能作业管理等系统,各系统间可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了规程措施编制、工程进度跟踪、经营指标无纸化、机电设备远程诊断、生产计划排产及调度管理等功能。智能作业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单兵装备和智慧指挥屏,实现井上下检修、生产、巡检等标准化作业流程精准推送,任务进展反馈,视频协同作业。
(二)智能灾害防治。
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图形建模等技术手段,整合汇聚水文监测系统、矿压监测系统、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等各类监测数据于智能灾害防治系统,构建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灾害三维可视化模拟仿真模型,实现灾害自动预警、报警和灾害综合管控功能,做到了灾害防治任务工单化、管控流程标准化。
(三)安全管理。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事故隐患排查管理体系,并与高校合作研发建设了“红柳林双重预防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具有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不安全行为治理、安全决策分析等7个模块。
(四)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公司已先后建成了厚煤层、中厚煤层等1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依托5G、云计算、地质透明化、大数据分析、设备姿态增强感知、视频AI算法识别、惯性导航空间定位、激光雷达测距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采煤机规划截割、智能调高、液压支架防碰撞检测、直线度调直等功能,自动化生产率最高达97%以上,真正达到了“少人则安、减人增效”的效果。
(五)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公司选用世界先进的连采成套装备,实现了掘进工作面的信息化、全机械化作业;与太原煤科院合作,开发了基于5G高速无线网络通信的智能化连采机,实现了地面集控中心远程控制;与山特维克公司合作,采用E-BOX技术,实现了锚杆钻机的自动定位、自动钻锚和自动检测,采用可动态修正的地质模型模块、惯性导航系统、多机联动模块、设备三维再现模块和电子围栏模块实现掘进设备的掘、支、锚、运等工序的协同控制。
(六)智能主运输系统。
对主运输集中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整个主运输系统顺煤流一键启动、远程集控等功能,达到了整个主运输系统智能调速、智能联动、节能降耗和减员提效;采用AI算法,实现皮带空载、煤流量、异物、人员违规穿越等识别及联控。应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声呐、环境光纤无源传感、智能除铁等新技术,实现主运输系统实时检测、预测、诊断、分析。
(七)智能辅助运输系统。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5G/wifi等信息技术,建设完成智能辅助运输系统,实现车辆智能调配、数据共享、语音提醒、视频对讲、运行数据上传、物流追踪闭环、“一台一档”等功能,并与智能仓储、内部大市场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了一套智能、协同、经济、实用的智能辅助运输系统。
(八)生产辅助系统。
1.智能供配电。
公司建成了矿井电力监控系统,实现了110kV及35kV变电站集控室对各10kV变电所、配电室进行电力监控,目前地面、井下变电所均已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检”常态运行。
2.智能供排水。
通过对主供水管路安设压力、流量传感器及控制系统升级,实现供水系统集中控制、实时监测、故障远程诊断。通过对排水泵房升级改造,实现地面集中控制、视频监控、故障分析诊断、多台水泵轮换、多级排水泵房联动等功能,主排水系统已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查”常态化运行模式。
3.智能通风。
基于通风网络在线监测、隐患智能辨识、远程控制通风设施、变频主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为一体的通风决策及控制,通过通风网络解算、分析,进行预测、预警,实现远控通风设施、变频局部通风机和主通风机的智能联动和远程控制,从而达到通风机无人值守的目标及风量、风速的远程智能调节。
4.智能压风。
通过压风机房增设压力、流量、温度等各类传感器,实现了排气压力、风包压力、排气温度、排气流量等数据的在线监测。通过对控制系统升级,实现了压风机自动轮换运行、故障自动倒机、定时自动倒机等功能。
(九)智能洗选系统。
1.智能化选煤厂。
智能洗选系统包含生产控制系统、自动配煤系统、节能控制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数据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等多个系统,以及可视化移动终端和综合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现场岗位操作模式转变为“无人值守、有人巡检”。
2.智能化装车系统。
火车装车系统通过车厢自动识别、车厢内物料高度自动感知、撒料异常情况监测,做到了全流程智能化定量装运。汽车装车系统通过车型识别、物料轮廓识别、定量装料、人机交互,达到了装车过程智能化。整个装车系统与智慧零售平台信息交互,实现了产、销、运全过程的智能化。
(十)智能化园区建设。
公司与华为公司合作建设智慧园区,通过管理对象的全联接、数据的全融合,实现园区可视、可管、可控,打造安全舒适高效低成本的园区运营环境。通过园区数字平台,将原本孤立的周界、门禁、消防、车辆、群控、配电等业务子系统统一接入、汇聚、建模,形成综合分析展示、集成联动和统一服务的能力。同时在平台基础上为园区运营管理构建重要的智能应用,包括3DIOC数字孪生、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设施管理、资产管理和能效管理等应用系统。
三、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
为更好推进红柳林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公司在已建成34个智能化子系统基础上强化科技引领,沿着“信息采集全覆盖、数据资源全共享、统计分析全自动、业务管理全透明、人机状态全监控、生产过程全纪录、生产管理全协同”技术路线,积极引用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一代信息高新技术,搭建多系统、多功能一体化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掘进系统、开采系统、主煤流运输等系统智能协同运行,创建“智能协同、智慧管理”的智能化示范矿井,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智能掘进系统。
智能掘进系统采用先进的E-BOX技术,实现了锚杆钻机的自动定位、自动钻锚和自动检测等功能。同时,采用可动态修正的地质模型模块、惯性导航系统、多机联动模块、设备三维再现模块和电子围栏模块实现掘进设备的掘、支、锚、运等工序的协同控制。智能掘进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从11人降低至8人,其中,掘锚机司机1人、掘锚机钻锚2人、锚运破钻锚2人、皮带机司机1人、网片锚杆运输服务2人,带班管理人员1名,减少了2名皮带机司机。另外,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月进尺由700米提高至1000米。
(二)建设智能采煤系统。
智能采煤系统依托5G、云计算、地质透明化、大数据分析、设备姿态增强感知、视频AI算法识别、惯性导航空间定位、激光雷达测距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采煤机规划截割、智能调高、液压支架防碰撞检测、直线度调直等功能。同时实现周期来压预警、安全姿态感知、人员精准定位及危险区域禁入识别报警等功能。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代替部分人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用工效率。彻底将工作面的大部分操作人员解放出来,较传统综采队可减少配置生产作业人员15人,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减少了人工干预控制,真正实现了“少人则安、减人增效”的效果。
(三)建设智能化汽车装车系统。
智能化汽车装运系统采用智能感知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定位信标、激光雷达、红外测距等实时检测硬件,实现了车型与位置的检测、车厢内物料高度等信息的自动感知与建模功能,实时计算车辆边缘位置与物料装载状态,自动提示司机配合完成装运;使用智慧屏、室外音柱实现人机交互,达到无人操作、智能装车。通过建设智能化汽车装车系统改变了1个装车操作员同一时间只能控制1个通道装车模式,削减了岗位人员需求,由人工远程装车改为远程监护,无需人工操作,现场司机通过LED大屏和智能装车系统的语音指挥完成整个装车流程。每班减少装车集控岗位人员4人,一天减少12个人。实现7×24h全天候连续装车,提高了装车效率。
(四)建设智能化山下快速装车站。
智能化山下快速装车站采用行业先进的智能测控、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系统实现车厢自动识别、定位检测、车厢内物料高度自动感知、溜槽闸板自动控制、超载偏载检测、防冻抑尘剂定量智能喷洒、自动整平压实、撤料异常情况监测等功能,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定量装运,系统同时提供装车数据统计、历史资料分析、移动终端等功能。实现快速装车站无人操作、有人巡检的工作模式,现场工作人员由原先的每班至少需要6名工作人员,减少到每班仅需2-3名工作人员即可,大大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火车装车效率。
(五)建设智能作业管理系统。
智能作业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单兵装备和智慧指挥屏,实现井上下检修、生产、巡检等标准化作业流程精准推送,任务进展反馈,视频协同作业。系统自动分配任务,岗位人员可以利用单兵装备远程寻求技术支持,井下工作任务由地面值班人员在系统中下发至单兵装备的屏幕上,检修人员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反馈工作任务状态,形成任务管理闭环,使地面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井下工作进度,极大提高了检修效率;通过井下防爆手机实现有害气体电子化录入数据,并自动上报系统,生成瓦斯检测报告,精简作业工序,无须作业人员多次誊写数据,极大提升了数据采集、处理效率。同时可实现数据进系统,形成数据资产,支持多维度分析,支撑决策和改进。
四、下一步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红柳林公司将坚持以“红柳”文化为引领,围绕九大指标体系创建和三个示范引领,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坚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信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一流企业创建目标;坚定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创新、精细、人本、共享、廉洁发展 ,积极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目标落地,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红柳林力量。
(一)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数据梳理、寻源、采集、治理,建设红柳林的标准“数据湖”,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实现数据采集方式、数据格式标准化,跨系统数据协同分析,支撑高效运营与决策。
(二)推进地质透明化系统建设。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准确反映煤层赋存地质状态、地质构造和煤岩特征,提高矿井地质透明化水平,为实现采掘装备直线度控制与水平控制、煤机截割高度智能调节提供精准地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