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的十大误区,中国制造的忧患
发布时间:2024-07-17 浏览次数:594 来源:独数易智

来自西方国家的制造的光环和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已将工业4.0化为业内人士的的一种心理框架:对全新技术升级的迷恋与渴望。

1、甲方与乙方关系的颠倒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4.0浪潮中,中国制造业的积极态度确实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企业对德国供应商提供的工业4.0解决方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让德国供应商感到意外。然而,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与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追随。

德国工程院院士孔翰宁被誉为工业4.0的领军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在SAP等知名企业的丰富经验。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他的背景就盲目地将他视为工业4.0的权威。毕竟,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使是德国的专家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

在工业4.0的背景下,传统的甲方乙方关系确实发生了变化,供应商不再仅仅是提供产品的一方,而是成为了提供解决方案和指导的合作伙伴。但我认为,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就成为了我们的救星。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供应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德国的制造很好,但不代表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来告诉我们怎么做工业4.0。这是一个对他们同样生疏的工业升级。

德国工业、德国制造精神都是我们的导师。但我们因工业4.0而将供应商供奉为救星,花冤钱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2、工业4.0大包大揽,干扰了专业分工

工业4.0已经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口号,它吸引了众多不同背景和目标的从业者汇聚于其下,各自发表着不同的声音。这种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的发展中是罕见的。随之而来的是投资者、媒体、专家、国际供应商,以及那些被宣称为工业4.0成功案例的故事。

然而,这种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专业领域的严谨性和分工秩序,使得原本应该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企业和个人感到困惑,不清楚自己应该深耕的领域。当前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阶段,许多企业尚未达到精细分工的要求,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推崇专业分工的重要性。

3、工匠精神更加遥不可及

经常有人呼吁重视"工匠精神",好像中国工业的不足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工程师缺乏这种精神。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事实:工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

工匠精神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它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绽放。匠艺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脆弱的过程,它基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工业4.0的推广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快速实现工业升级的捷径。人们开始相信,只要引进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工厂和自动化设备,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但这种观念可能会削弱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导致我们忽视了技艺的深度和复杂性。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工匠精神可能会再次被边缘化。外来的机器和设备可能会进一步侵蚀中国本就不稳固的工匠精神基础——如果这种精神还存在的话。

4、重立刻实施,轻基础转化

不可否认,部分工业从业者对工业4.0抱有过于乐观的期待。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批判精神和严谨态度。

面对工业4.0带来的即时实施诱惑,即便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也提醒其中小企业者:实现工业4.0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成熟企业家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必要周期。

美国在这方面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判断。为了更好地弥合科研与科技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美国制造业的真正振兴策略在于,实现对科研能力的高效转化。

5、热衷于搞示范工程,轻工厂基层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迅速启动。一些企业急于从政府那里获取资金,以期迅速展示成果。

然而,对于那些尚未形成数字化思维的企业来说,资金的注入可能只会让它们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安逸,最终导致失败。如果示范项目仅仅关注自动化和机器人设备的升级,而忽视了数字技术革命的深层次变革,那么企业将失去转型升级的最后机会。

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的分层架构,却往往忽视了工厂本身的核心要素。精益制造、成组技术、DFSS(面向设计的六西格玛)等基本管理理念被边缘化。

工业4.0更多地关注智能产品,而很少深入讨论BOM(物料清单)的管理。有经验的一线工厂管理者都知道,BOM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何高效地管理BOM和流程,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

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作业指导书等都需要实现模型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这才是真正的升级之道。只有实现了知识的模型化,数据才能流动起来,大数据分析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质量不在工业4.0清单中

当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工业4.0神奇的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的时候,我们会忘记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质量控制。

工业4.0不可以干扰我们对质量的关注。谈论质量必须成为一种表明身份的工具:和其他人相比,我或者我们工作更主动、更卖力和更积极。

相比戴明的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不客气地说,工业4.0反倒是一种香水有毒的邀请:大学生别有用意地舞会,邀请着那些容易上当的高中生。

我们在看到德美全面进行制造业升级的时候,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路并未有走完。中国制造2025有着自己迥然不同的心事。

7、人才的培养被漠视

德国工业从来没有忽视人才的培养。在德国工业4.0白皮书中,郑重其事地推荐了人才教育作为根基。德国颇为精巧地设计了学院立方体AcademicCube的概念,就是为了强调人才教育的高校、企业、政府的联动,成为这次推动工业4.0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工业互联网中,新型人才的培养被同样寄予厚望。除了传统的机械、电气工程技能,需要全新的跨学科的技术、分析和领导人才。GE特别强调了下一代工程学、数据科学家、用户界面专家等适应工业互联网的工作岗位,需要制定专属的教育计划,来培养“数据人才”。所有的知识基础,就需要从上游的教育系统抓起。

我们的从业者、媒体或是解读者,会漫不经心地抹掉这段记录。实际上,在德国工业4.0整个战略中,教育部一直深驻其中。

8、大笔专项资金被工业4.0引到另外一条设备升级的路上

政府为中国的智能制造,配备了1+X专项配套资金。每一个体量够大的种子选手,都跃跃欲试地急于从政府手中拿走这些大笔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如此进入企业的方式,则需要大加考量。工业4.0最容易掉进去的坑,就是“设备升级陷阱”。

我们需要回到这次工业升级的起点来看,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与工业4.0的问题不一样,不能用工业4.0的设备升级思路,来引导政府资金的支配。

9、全民患上过度解读症

在这样一个充满渴望的年代,任何人如果不能评论工业4.0,似乎就是一个落伍于时代的受害者。于是每人都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缺少维生素。大家都口中念念有词CPS,挥舞着工业4.0的钙片盒,好像大口嚼着善存片,就解决了自己的钙量不足的问题。

全民都患有解读焦虑症,神奇地解决方案满天飞;然后就是实施过程中的你追我赶的抢跑症。

这很容易将强国之路,以工业4.0的名义,变成概念堆砌之路、采购之路,把大把的资金用于扶持国外制造业的繁荣。解读过度,为此开出来的药方,难免就像是杜冷丁,短期止痛太管用了,但毕竟容易中毒上瘾。

10、工业技术体系的节奏再次被打乱

如果没有工业4.0突然横刀插入,我们或许会选择遵从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早期发展之路,从质量入手,一边打磨我们的产品,一边磨练我们的的工业从业者,过渡到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然而工业4.0所代表的全球资源配置,打乱了这个节奏。数字化技术解构一切,全球工业的各个末梢和枝节,都需要思度如何进入有系统、有分工的生态体系。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分类。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些技术分类,转化成一个可以连通、可以数字化连接的生态体系。它们过于脆弱,以至于绝大部分都处在价值链的最远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工业4.0对于离散制造业的解读颇具章法,然而对于流程制造业则乏力得多,这是它先天性的一个缺陷。另外,它对于设备健康维护和资产管理这些话题,都具有诸多不足。这些缺陷,都需要我们予以冷静地处理。

工业4.0对我们最大的干扰之一,就是技术与设备升级再次压制了管理思维。这干扰了我们正常的思考。我们略显紧张地判断局势,有时难免会以为这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而忽视了其下面的数字思维。我们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认清数字制造的本质核心,而不是被工业4.0的工厂、技术和设备所迷惑。

不是反对工业4.0。恰好相反,也十分推崇工业4.0的本质,并且潜心研究其中诸多要素。只是提醒业内需要冷静吹掉喧嚣,不能忘记根基。否则,工业4.0就可能成为一个有罪的概念。设想一下,中国制造在2025的时候,满地景象是什么?一大堆遍地开花的全自动化工厂,一大堆深具生产潜能却怠速等待订单的机器人生产线。然后,这些设备本身,也在无聊地等待着自身的升级。是的,它们之间会通讯,会对话,不过它们之间群聊的或许是,即将被肢解、被报废、被换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