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改是指工业企业在原有生产装置的基础上,通过设备改造、扩大产能、增加品种,以及改善性能等途径,提高所实施工程项目的产品附加值。工业技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可谓是加快企业创新升级的一剂良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的多家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路子。
白酒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白酒酿造涉及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风味化学等多个学科。白酒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深度转型升级,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陕西西凤酒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凤集团”)作为凤香型白酒行业龙头企业之一,2018年以来,由于基酒产能影响,其发展壮大受到制约。为提高发展动能,西凤集团立足产业和企业实际,以科技创新为新引擎,以绿色发展为主色调,以融入“双循环”为强驱动,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奏响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在对酿造设施优化升级过程中,西凤集团充分发挥白酒产业链“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供应商技术升级,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先后实施多轮扩建技改项目。
工业技改迫使西凤集团启动三大“3万吨”技改全面建成,即西凤集团3万吨制曲技改项目、3万吨储酒罐工程、3万吨优质基酒扩能提质项目,分别从工艺、产能、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提升拓展,推动西凤集团新一轮技改全覆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品质发展,推进实施智能收酒勾酒管网系统、酿酒机器人、AGV运输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西凤集团建立了中国酿酒原料及品质安全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科技支撑平台,主导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荣获“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白酒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称号。同时,西凤集团还充分发挥平台、人才、研究等优势,带头统筹好“守正”与“创新”,处理好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引领白酒产业开创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发展新局面。工业技改犹如一针“强心剂”,助力西凤集团发展开启“快跑”模式, 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添彩。
如何推动技改全覆盖?陕西省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林酒业”)给出了答案。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柳林酒业产品品质得到提升,企业产能得到增加,白酒工艺不断优化,形成了高质量发展势头。为提升白酒产能,2020年9月,柳林酒业提质技改及工业旅游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60亿元,占地面积2250亩,旨在建设以绿色生态为主、打造青山绿水为目标的柳林酒现代工业园区。短短两年时间,自动化制酒车间投产运营。前4条生产线在经历了1年的调试运行,积累了丰富的自动化酿酒经验之后,迎来了9条生产线的全面投产达效,标志着自动化生产方式会成为柳林酒业主要的生产方式,基酒产量由3000吨迅速上升到13,000吨,产能急剧释放,品质进一步提升,成为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陕西海普西凤包装有限公司(下称“海普西凤”)是一家西凤酒城招商引资的瓶盖制造企业。建厂伊始,企业面临订单少、产品单一等问题,公司研发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互联网+智慧e盖”,为企业转型升级闯出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创业之路。通过转型升级,公司产品销售同比增长50%以上,订单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在凤翔区,像西凤集团、柳林酒业、海普西凤这样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老树逢春发新枝的企业举不胜举。无论是白酒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是高端化工产业,全区60多户重点产业链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不仅使企业工艺流程和环保改造能力得到大幅改善,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还使技改企业倍增,成为支撑凤翔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2023年,全区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2.41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29亿元,同比增长4.8%;规上工业总产值344.25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0.90亿元,同比增长7.7%。
凤翔区坚持以优化工业结构为目标,把技术改造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颁布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流程再造,有力推动了产品提质、产业提档、工业提速,先后为56户企业申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企业上云用数等技术改造项目78个,争取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使更多僵尸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实现蝶变或腾笼换鸟,以技改发力,助推企业优化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工业技改是企业“以变应变”的关键一招,而要推动这项工作,核心在于突破企业“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三个重要瓶颈。政府部门通过造浓“改”的氛围,让企业想变;打消“改”的顾虑,让企业敢变;强化“改”的支撑,让企业能变,持续不断的工业技改让企业想变敢变能变,一家家“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一户户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相继树立标杆。
陕西博雅服饰原来是一家小规模的校服生产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设备少,管理落后,一度举步维艰。在多年的发展中,公司不断寻找行业和技术融合的“卡脖子”问题,通过实施制式学生装智能流水线扩建技改项目、抗菌环保校服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先后购进各类专业设备260余台套,制式校服流水线1条,智能化设备60余台套。通过科技赋能技术改造,实施网络化平台经营,企业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校服团体标准起草单位等各项殊荣30余项。目前,博雅服饰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10多个省份,并实现了线上线下全域销售。
近年来,凤翔区以“抓存量、优增量、扩总量”为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让企业焕发新活力。比如,陕西宝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搬迁至长青工业园,公司专注于煤化工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和强链,通过技术改造,现已建成年产10,000吨过硫酸盐、5000吨电子级硫酸、500吨电子级盐酸、500吨电子级硝酸、1000吨高氯酸试剂的生产装置,市场占有率达40%。产品受市场认可的背后,是企业“真金白银”加大技改与研发投入的付出。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依托大唐宝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虹吸效应”,宝钢气体有限公司、渭河电石有限公司、橘子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化工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和装备,开展节能改造,降低了污染排放,推进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了绿色化水平。借助“关改搬改”东风,通过技术改造,让企业提质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对此,宝鸡市凤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苟建刚说:“通过打好工业技改组合拳,可以充分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全区工业企业质效变革、提档升级。”
在凤翔区,通过技改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构建智能化新系统的企业不计其数。在陕西关中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工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就像一艘“航母”,能够提前预判生产过程中将面临的各种情况,并将问题提前解决。公司原本依靠人力拉动生产,借助技改,其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成长为智能型生产企业,其“量身定制”的智能机械臂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宝,真正实现了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在陕西红旗民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翔生产点,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乳化炸药成套装备智能化平台,将市场、订单、采购、生产、售后、客户需求等信息有效连通起来,为客户带来维保计划、备件管控等多个增值服务,不仅考虑到了人力安全因素,也实现了产品生产、运输、存储可控,实现了公司精细化管理。目前,公司正在实施年产12,000吨乳化炸药(胶状)生产线安全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将生产线原油相熔化工序移出到水油相制备工房,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Ⅲ类设备电缸活塞式容积泵和16头回转式打卡装药机,可减少人力并降低成本,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本质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陕西国器双力铸造有限公司是凤翔区另一家标杆公司,其占地100亩、总投资10亿元。该公司水泵铸件铸造项目计划新建消失模水泵铸件生产线5条,购置温控浇铸机等69台,同时引进高端科技模型3D打印铸造成型技术。公司采用模具自动计件和可视化自动管理系统,在操作平台就能实现产品的下单、定制、归类、出仓等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和使用的效率,节约了成本。建成后,预计年产铸件3万吨、生活水泵1.5万台,单件生产能力达50吨,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全自动化铸件树脂砂生产线之一。
近年来,凤翔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将工业技改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抓手,大力实施产业链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企业提质培优等行动,以产业链思维抓技术改造项目,不断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以“制造”向“智造”加速蝶变,聚焦短板,精准发力,走好绿色发展的“环保”新路,跑出工业技改“加速度”。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凤翔区为全区扩内需、强投资、稳增长贡献了技改力量,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区60%的企业实施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先后有50多户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改造和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享受国家技改补贴资金达5000多万元,其中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2023年,全区工业产值168.17亿元,其中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西凤、柳林、金隅冀东等释放工业产值143.86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5%。通过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凤翔区实现了全区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以来,凤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凤翔区委、区政府提出“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年年有技改”工作要求,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达到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秉承“工业技改是最好的招商”理念,以企业技术改造为重要支撑,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深挖工业技改需求潜力,推进现有产业扩能增产、提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在全区掀起工业企业技改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