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数据交易机制的不成熟以及供需匹配效率的低下,成为了“数实融合”道路上的梗阻。
全国虽有 52 家注册登记的数据交易机构,但数据自身权属复杂、价值相对且内容时变等特性,致使这些机构在发展中遭遇诸多难题。模式落地、规模扩张、风险管控以及合规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数据合规成本高,让企业心生顾虑,“不敢交易”。拥有优质数据的企业,因担忧数据权属不明、安全难保等潜在风险,选择紧闭数据交易的大门,导致市场上的有效数据供给匮乏。与此同时,数据合理定价之难,又使得企业“不愿交易”。数据价值难以直观度量,买卖双方在价格上难以达成共识,数据来源方自然缺乏交易的积极性。相关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数据交易额仅 700 亿元,与企业对数据的庞大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
要解决这些问题,系统性地化解“企业用数难”的困境势在必行。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的观点切中要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高效率的市场配置来实现高质量的数据供给。只有让实体经济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数字化转型急需的数据要素,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的优势,多措并举激发“数实融合”的创新发展动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完善数据交易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的权属界定和使用规范,降低企业在数据交易中的合规风险,让企业能够放心地参与交易。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定价机制,综合考虑数据的多方面因素,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律和数据价值的价格体系。此外,还需加强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和精准度,为数据交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环境。
打通“数实融合”的数据供给堵点,实现数据资源要素化,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只有跨越当前的障碍,才能让数据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涌动,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