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倒闸机器人、轨道式巡检机器人、轮式巡检机器人……近期,中国中煤陕西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厂区智能机器人持续“上新”。
“目前已累计引进了12台机器人,在固定岗位操作、日常巡检、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厂6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3个危险岗位实现机器人替代,引进辅助机器人的岗位工作效率提升32%,劳动强度大幅下降,作业安全系数显著提高。”中国中煤陕西公司煤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孟宪鑫在生产现场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智能机器人应用情况。
“智”入基因 两化融合闯新路
中国中煤陕西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目前已建成投运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是该公司在陕西省投资建设的首个煤化工项目,也是中国中煤和陕西省首个煤制烯烃项目。在项目建设之初,该公司率先提出了“三化两促进”(信息标准化、资源集中化、全局可视化和促进管理卓越、促进生产高效)的项目建设整体思路,实现信息化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用,将打造煤化工行业“智能工厂”示范工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
项目建设期间,该公司集中优势资源,统筹组织实施,采用了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数据集成等信息前沿技术,与项目建设及试车生产同步完成并投用大机组监测、智能巡检、物料与能耗管理、实验室管理等一批应用系统。进入生产运营期后,紧紧围绕高负荷安稳生产、高效科学运营管控,持续深化应用已有信息系统,着力推进生产执行、辅助决策等关键系统的有效集成,初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和决策智能化。
该项目在国内煤化工项目“两化融合”方面率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我国化工项目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公司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评为“两化融合优秀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全国智能制造63家试点示范企业之一,是煤化工行业获得此项荣誉的首家企业。
“智”聚合力 科技创新赋新能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陕西公司煤化工板块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坚持立足产业实际,面向下游市场,服务终端客户,自觉走聚烯烃产品高端化、多元化之路,以新产品促转型升级,以提升企业创新力加速培育煤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新”向荣。
今年以来,该公司主动出击,积极调整聚烯烃产品结构,持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尽最大努力满足下游客户多样化需求,多措并举化解市场下行压力,一季度共生产新产品5个,产量1.43万吨,增效271万元。
该公司还根据客户需要,积极开展生产技术攻关与产品性能改进,大力推进高端新产品开发。高性能聚丙烯ZMK1870E是该公司首个推向下游市场的定制化产品,主要用于奶茶杯生产,具有高流动性、高韧性,刚韧平衡尤其出色。 ZMK1890产品克服了高熔指聚丙烯造粒难度大的问题,产品熔融指数提升至90克/10分钟,注塑性能更好,生产效率更高,成为下游用户的首选产品。“聚烯烃产品定制化生产能够满足下游细分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以变应变’,根据市场变化,加大定制化产品种类和产量,积极推进订单式生产,通过生产模式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煤化工厂区生产负责人、煤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孟宪鑫表示。
“智”引未来 转型升级育新机
未来已来,只有向“智”而行,方可赢得未来。煤制烯烃产业作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阵地之一,未来在国家能源化工领域仍将肩负保障能源安全、示范引领带动的重要使命。同时,面对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煤制烯烃行业需要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方能经得起市场大风大浪的考验,顺利承担起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凸显,对于高质量、高效率、高创新的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中煤陕西公司秉持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理念,在做优现有煤化工产业的同时,正在积极推进煤化工二期项目建设,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高中端产品结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努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展企业提质增效空间,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围绕建设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一流数字化煤化工标杆示范项目,我们坚持‘系统布局、统筹推进,节约优先、源头减碳,数字驱动、科技创新,超前谋划、引领行业,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数字化企业’的总原则,超前研究和谋划关键技术工业化示范研究计划,强化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升级顶层设计优化,积极构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行业工业应用场景,为化工二期项目注入数字基因,努力将项目打造成为全生命周期不落后的世界一流化工项目。同时,陕西公司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强化央企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勇立潮头,迎接挑战,为我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具有中国中煤特色的方案与路径。”公司副总经理、煤化工事业部总经理杨雪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