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工业2020年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18 浏览次数:2563 来源: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面对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的下行冲击和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出台的“六稳”、“六保”政策,及时出台了工业稳增长政策,狠抓稳能源、稳企业,全年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发展,十三五顺利收官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工业总量逐年扩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12.9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6.4%。十三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2015年末的707户,增加到2020年末的992户,位居全省第二。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5年末的41户增加到81户。年产值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5年末的10户增加到17户。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开始,一直稳居全省第一。

二是非能工业稳步发展,能源工业仍占主导。2020年,全市能源工业和非能源工业分别完成产值3789.3亿元、923.7亿元,分别是2015年1.55倍、1.34倍支柱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支柱行业分别实现总产值2258.84亿元、459.14亿元、579.69亿元、442.75亿元、489.62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7倍、1.0倍、1.6倍、1.4倍、1.6倍,五大支柱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8%,较2015年扩大1.4

 

1 “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五大支柱行业产值表

                                                                                                    单位:亿元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291.49 1467.07 2059.3 2095.22 2313.19 2258.84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479.18 392.35 451.73 511.47 525.02 459.14
石油、煤炭加工业 368.85 366.9 504.41 570.8 665.85 579.69
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 321.6 370.83 442.65 486.34 463.44 442.7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96.96 299.44 333.96 355.91 441.86 489.62

三是重点产品产能释放良好,能化基地规模效应凸显。2020年全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原煤、洗煤、发电量等15种能源产品及能源初级制品中10种产品保持增长;烧碱、聚烯烃、精甲醇等9种化工产品中5种产品保持增长;镁、铝、铁合金、口罩、盐等12种其他产品中9种产品保持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中,2020全市煤炭、原油、天然气、金属镁、兰炭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14.5%、5.5%、11.1%、61.9%67.5%榆林已经成为全国14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9大火力发电基地之一、4大煤化工发展示范基地之一,已成为全国“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2 “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2020年 2015年 年均增速
原煤 万吨 51708.88 36103.5 7.4
洗煤 万吨 5995.16 7053.05 -3.2
焦炭 万吨 3739.5 2499.11 8.4
原油 万吨 1048.34 1186.94 -2.5
原油加工量 万吨 412.61 432.34 -0.9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10.19 151.13 6.8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217.52 629.34 14.1
碳化钙(电石) 万吨 292.89 258.32 2.5
精甲醇 万吨 331.07 222.07 8.3
聚乙烯树脂 万吨 115.78 71.85 10
聚丙烯树脂 万吨 131.57 78.33 10.9
聚氯乙烯树脂 万吨 164.37 131.36 4.6
原铝(电解铝) 万吨 52.77 60.59 -2.7
万吨 56.11 37.64 8.3


    四是县域工业总量继续扩展,南北差距依然存在。
十三五期间,榆林各县市区工业继续发展,除定边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原油市场价格下降影响,2020年工业总产值低于2015年,其余县市区工业产值均有增长,其中佳县、横山、神木产值增幅最大,2020年产值分别是2015年的2.98倍、1.76倍、1.7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4%、11.9%、11.4%。受资源禀赋影响,榆林南北差距一直存在,2020年榆阳、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北部县区以能源、化工行业等重工业为主,占全市工业总量的97.6%,对工业稳增长贡献极大;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等南部县则以杂粮、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轻工业为主,丰富了全市的工业产品种类。

 

3“十三五”时期榆林市各县市区规上工业产值及变化表

                                                                                       单位:亿元、%

 

  2020年 2015年 “十三五”总量增速 年均增速
榆林市 4712.98 3121.34 51 8.6
榆阳区 830.69 535.22 55.2 9.2
横山区 240.22 136.74 75.7 11.9
神木市 1988.1 1159.68 71.4 11.4
府谷县 838.21 553.59 51.4 8.7
靖边县 432.4 386.46 11.9 2.3
定边县 214.38 241.38 -11.2 -2.3
绥德县 8.89 6.27 41.8 7.2
米脂县 41.83 30.5 37.1 6.5
佳  县 44.44 14.9 198.2 24.4
吴堡县 8.91 7.4 20.4 3.8
清涧县 32.23 19.48 65.5 10.6
子洲县 32.68 29.71 10 1.9

五是工业投资和技改稳步增长。按照“保增长、抓投资、促升级”的工业发展整体思路,不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实现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工业产业投资773.75亿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比为61.5%;2017年,工业产业投资774.66亿元,增长0.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为55.3%。2018年,工业产业投资下降2.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为50.3%。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3.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9.7%2020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5%,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3.8%。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同比上升1.0%,占工业投资的63.2%;非能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9%,占36.8%。

六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为了推动结构调整,市工信局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制造业十大产业培育,加紧打造千亿铝镁产业、羊毛防寒服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市金属镁产能占全国产能的51.8%,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榆林中纺联和中服协授予了榆林市“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已拥有羊毛防寒服加工企业和专业户3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涌现出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羊中王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年产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1500多万件,销售额占到全国同类产品75%以上。全市羊毛防寒服企业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陕西省著名商标11件、陕西省著名品牌4件。自“十三五”以来,榆林市新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引进了一大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风力、光伏发电的比重逐年攀升,从2017年的7.84%到2019年的17.36%,三年时间占比提高9.52个百分点。在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同时,榆林还致力于新能源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光伏级硅材料产能1.8万吨、电子级多晶硅产能1000吨,建成光电直拉单晶生产线2条。全市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驶入快车道确立了“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战略,加快推进了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落地建设了一大批填补产业空白的精细化工项目,并加速构筑了“煤头化尾”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创造两项世界第一的榆能横山、陕能赵石畔电厂并网发电,陕北至湖北电力通道获批,加快推进了总装机796万千瓦的外送电源点项目,电力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目前,全市建成电石总产能353万吨/年;原油炼化1000万吨/年;煤制油335万吨/年;聚烯烃总产能240万吨/年;甲醇总产能220万吨/年。

七是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我市加快产业园区改革,初步形成了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2020年,榆林高新区、榆神管委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42.76亿元、552.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一批重点项目入园建设。陕煤煤制化工新材料、兰石化乙烷制乙烯等项目实质性开工,信发循环经济、中科煤制油等一批战略性项目加快落地,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稳增长压力大。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宏观经济向好发展局面放缓,从我市本身来看,2020年全市煤炭产品产量已接近煤炭产能天花板,化工、载能、火电、建材等行业产能释放易受环保政策影响,全市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压力巨大。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2020年,全市南北六县产值实现产值分别为168.9亿元、4544.0亿元,产值占比分别为2.4%、97.6%。全市煤炭行业完成产值2258.84亿元,占比47.9%;油气行业完成产值645亿元,占比13.6%;化工行业完成产值837亿元,占比17.7%;电力行业完成产值489亿元,占比10.4%;载能行业完成产值200亿元,占比4.2%。

三是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由于我市工业产品属于能化低端产品,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大,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增长10.6%,但煤炭行业产值下降0.4%;甲醇产量增长36.5%、聚氯乙烯增长6.2%、兰炭增长0.9%,但全市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业产值下降13.9%、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下降4.9%。

三、形势分析

1.面临的机遇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要发展,能源需保障。榆林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能源接续地,能化产品产量在国家的占比决定了全国经济。陕西经济要平稳发展,离不开榆林提供的丰富优质的煤炭、油气、化工原材料。从发展的眼光看,新一轮国家出台的能源产业计划升级,有利于榆林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全面启动,将为榆林工业发展突破结构单一、实现转型升级带来政策机遇,助力榆林市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实现工业强基。“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榆林广泛参与国际合作,跨国转移优质过剩产能,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装备,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工业增效和产业升级。就区位优势而言,榆林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构成之一,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的核心位置。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和靖神等支线铁路建成通车,榆林重点能化产品通道更加畅通

2.面临的挑战

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限制。碳达峰和碳中和下的产业政策,必然会使传统上靠项目支撑、产能释放为主的榆林增长模式受限,随着中央和省上碳达峰碳中和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榆林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凸显。以能耗指标为例,“十四五”期间,陕西省能源消耗排放增量指标只有1380万吨,除去民生等领域刚性增量支出外,工业等领域增量只有280万吨,则意味着榆林重点推进能源、火电、化工、载能等新建项目将因无能耗增量指标而限批,部分已建成达产的新增产能项目因无能耗增量指标无法投产。又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例,当前榆林正在推进的兰炭升级改造工作产能、能耗调控矛盾十分突出,且无可置换产能指标导致此项工作推动极为困难。

二是产业绿色升级任重道远。榆林煤炭、油气资源富集,支柱企业均为国有大型企业。受煤炭、电力、化工等企业利润丰厚影响,企业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低碳发展意识淡漠“资源陷阱”影响,装备、消费品等低碳产业发展不足,所在行业的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绿色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三是区域城市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榆林周边地区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宁东、甘肃庆阳等,同样依托煤炭和油气资源,带动制造业、材料等产业发展借助区域性支持政策,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相较而言,榆林的发展政策优势并不明显,从消费端看,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有待拓展

四、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项目、新产业、新业态为核心,以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统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系统谋划产业链延伸,有力支撑经济内循环,深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奋力推进榆林成为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先行区,陕西追赶超越重要增长极。2020年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

(二)重点工作

一是稳住能化产业基本盘。适应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夯实县市区、园区、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能化企业释放产能。2021年,力争全市原油产量达到1050万吨、天然气24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412万、兰炭3600万吨、甲醇330万吨、天然气加工产品(乙烷、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等)150万吨、聚烯烃296万吨、乙烯类产品10万吨、乙二醇60万吨、聚氯乙烯160万吨、铁合金113万吨、金属镁60万吨、电解铝52万吨、发电量1360亿度

二是做好产销衔接。积极组织辖区内煤炭、兰炭、金属镁、化工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产品展销会,确保全市重点产品产销率高于96%。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力度,重点招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非能化产业项目2021年,全市力争引进落地装备制造项目10个以上,形成不少于40亿元投资规模。积极更新公布榆林重点行业企业协作配套产品目录,组织全市重点项目与市内水泥、建材、装备等企业对接,开展市内上下游配套企业现场对接活动,深化市内小循环,拓展省内和省外市场。

三是力促新增产能达产达效。2021年全市预计新建项目35户达产达效。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台账,督促各县市区、榆林高新区、榆神管委会对照下达新增产能项目强化调度,确保已入统新增产能项目按计划达产达效,未入统的新增产能项目及时竣工投产释放产能。

四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进传统兰炭、金属镁行业环保提标改造,推动兰炭、金属镁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前谋划接续产业培育,提前布局镁铝、兰炭、羊毛绒、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建材、氢能、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新兴装备制造、安全环保、矿山油田生产性服务业十大产业,分行业出台支持政策。2021年重点打造2个县区首位产业。稳住工业投资,遴选30个在建拟建项目跟踪服务,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更新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智能制造等为目的且已纳入统计的技改项目(安全环保达标技改除外)扶持力度,推动全民技改、全产业链技改。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109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不低于160亿元。

五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进一步强化辖区重点企业监测协调,每月6日前组织企业及时登录工信厅网上监测系统填报数据,及时了解掌握重点企业运行情况。针对当前能化大宗产品市场波动变化较大的现状,按旬对14种主要工业产品建立监测机制,及时提供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