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新型工业化》上发表署名文章。张玉卓在文章中围绕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着力打造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等五方面,阐述了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思路。
张玉卓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国资央企启动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战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营收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实现部分关键技术、关键标准和关键产品突破。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分类施策,对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强集群式发展,更好促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对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具有发展基础但未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大布局力度,抓紧迎头赶上;对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鼓励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宜控则控、宜参则参,努力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超前布局、梯次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是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创新版图最活跃的变革力量。国资央企积极开展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布局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6大未来产业,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联合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共同开展技术预见和发展态势研判,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技术挖掘和甄别机制;紧盯能够催生全新产品、商业模式、产业业态,有望引发产业变革拐点的技术,充分发挥央企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打造一批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数字技术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央企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国家队,必须敢打头阵、抢抓机遇,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不同于消费领域,工业行业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面临不少难点瓶颈,需要行业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引领。中央企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建成了以航天云网、中电互联为代表的近4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17个智能工厂、326个优秀场景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中央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平均达到74.7%,高于全国平均12.5个百分点。下一步将更好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技术实力较强的优势,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同时针对中小企业需求推出轻量级、低成本、标准化解决方案,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
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技术。2024年上半年,国资央企启动实施AI+专项行动,聚焦算力、数据、大模型、场景应用等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初步构建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体系,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加快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供给能力,牵引技术、资源、场景等多方主体有效合作,探索建立一批任务导向、跨所有制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以通用大模型为基础,结合通信、电力、制造、石化等国民经济主体行业数据,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大模型,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一批深度应用场景,全面赋能行业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底座”作用。必须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资源是我国算力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将适度超前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强化人工智能算力供给;同时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筑牢数字经济安全屏障。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