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五五”丨从四个方面着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775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十五五”时期是完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陷阱”的转换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十五五”时期,各国争抢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圈”与关键核心技术的“封锁圈”并存,亟须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破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各国纷纷强化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新一轮竞争主动权。我国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将产业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底座上,从而突破重围。
“十五五”时期需切实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动力。一方面,需要呼吁各界重视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创新,把创新真正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和成果应用的堵点卡点。
另一方面,切实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解决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真正为企业服务。

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十五五”时期,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全球经济体合作网络以安全为名加快重组,亟须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泛安全化”困境。各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以全球化分工追求效率和成本的目标,更加关注安全,引起产业外迁、脱钩断链等问题。
我国需要提高安全意识,以高质量发展破解“泛安全化”困境,着力推动经济深层次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发力提效,为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十五五”时期需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发展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引入国家安全考量,在安全中促发展,把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制造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重大危机管控、重点领域安全保障、重要专项协调指挥,确保政策措施与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发展机遇相协调。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化、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需要基于自己的土壤和根基发展,不能盲目跟从。

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实体经济需求见顶,亟须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实现“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支点。当前,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面临产能过剩风险,需要通过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带动新的消费需求。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十五五”时期需梯度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激发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发挥实体经济超大应用场景的“倍增效应”。
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分级分梯度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创新与服务升级。
另一方面,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场景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数字赋能的落脚点。应着力培育重点行业应用场景、重点区域应用场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效率。在制造业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的加持下,持续提升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产业外迁“失序”,产业转移“失调”风险,亟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国内,部分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在东部沿海地区过度集中,这本是市场经济规律下企业的自发行为,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导致局部问题放大,对制造业全局造成重大影响。需要打造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新布局,增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
“十五五”时期需优化国内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全球布局,探索全球化新路径。一方面,着力解决产业不合理分布,充分激发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强化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引导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增强国内产业根植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重点产业全球布局,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加强与欧盟、全球南方等的合作,将企业外迁变成“我的抓手”而非“我的威胁”。应分地区、分国别开展系统评估工作,从产业基础、法律、文化、能源资源、安全风险等角度,寻找重点产业海外布局的首选地,引导企业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