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生产要素对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物质资本的边际回报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加剧,迫使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展现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潜力。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数据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理论角度看,数据既可以直接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促进知识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一般认为,数据区别传统要素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备非竞争性,可重复使用。然而,现实中数据到底主要通过哪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数据的非竞争性、可重复使用的特征到底发挥作用如何?等问题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揭示。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数据要素相关政策的制订,还是对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十分重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围绕数据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了数据资本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经济维度中的表现。研究表明,中国数据要素贡献经济增长明显,但贡献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数据的非竞争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为了让数据更好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迫切需要建设更流通、更创新的数据要素市场。
首先,数据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是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以提升生产效率,还是通过促进创新活动间接作用于生产?本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分析方法,评估了数据资本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据资本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数据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生产部门而贡献于经济增长,数据通过促进创新部门的产出而促进增长的作用远远小于前者,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数据缺乏流动汇聚的结论,说明数据促进知识创新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同时本文也从实证上评估了数据价值链不同阶段积累的数据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另外,现实中数据的非竞争性、可重复使用的特征是否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目前缺乏第一手的数据。本文认为,如果现实中数据确实在广泛的重复使用的话,则一个企业、一个区域所产生的数据应该能被其他企业、其他区域大量使用,从而产生显著的外溢效用。但是本文通过空间回归发现数据资本在现实中的溢出效应很小,甚至为负;省级数据资本在对本地区增长贡献十分显著的情况下,对相临省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甚至通过“虹吸”效应而抑制了临近区域的增长。这一方面说明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数据的跨区域跨界流通十分不足,远没有实现数据的汇聚。另一方面说明数据可能有重要的本地属性,并不像现有文献所假定的能平均的贡献于经济全局。
同时,从理论层面,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将数据作为有意图积累和使用的经济要素,构建了数据生产模型——采样模型,探讨了数据资本如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种视角打破了将数据简单视为生产副产品的传统观念,重新定义了数据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数据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数据交易不充分,数据资本难以大规模流入生产活动。应加快数据产权的确认和保护,建立分级分类的授权体系,确保数据企业能规范化、合法化地供应数据要素。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公共数据的开放,确保其成为市场的重要供给来源,带动整个数据要素市场的活跃。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使其能主动帮助供需双方完成匹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数据的流通效率。
其次,消除数据要素流通的障碍,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目前数据的跨区域流通受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这限制了数据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价值的释放。政府应按照全国统一市场的要求,清理和废除妨碍数据要素自由流通的政策和规定。特别是在公共数据授权经营领域,应鼓励有竞争力的数据企业跨区域运营,形成规模效应,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通过全国统一的数据市场建设,可以促进数据在不同区域间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最大化发挥数据资本的经济价值。
第三,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的基础研究,充分释放数据资本的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释放数据的潜在价值,应加强对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和工业互联网等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投入。特别是在当前大模型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鼓励数据标注企业、数据分析工具开发企业等服务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分析能力,使更多数据从“沉睡”状态中被激活,转化为具备经济价值的资本。通过提高数据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数据的价值密度,从而有效推动数据资本的增值。
最后,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促进数据资本的跨区域流通和高效利用。目前,中国的数据资本对本地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强,但跨区域的溢出效应不足,特别是通过研发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性较小。为此,应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绿色能源供给和低成本的算力资源,承接东部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数据传输费用、优化算力布局等综合措施,确保“东数西算”有效运行,从而避免形成“数据孤岛”,促进数据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增强其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