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起步探索
-
组织具备初步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开始在重点部门或领域明确主要人员的数字化转型职责。 -
针对数字化转型需求配备必要的人员,并积极培育主要人员的数字化意识。 -
识别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并开始在运营、生产、服务等业务领域基于内外部需求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工作。
-
在重点部门或领域明确数字化转型职责。 -
配备必要的人员,并培育数字化意识。 -
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工作。
二级:局部应用
-
组织在组织架构层面考虑数字化转型相关团队或岗位设置,并通过职责、考核、培训等措施确保数字化转型活动有效展开。 -
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文化氛围,并配备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人员等。 -
完成局部业务的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初步具备基于数据的运营和优化能力。
-
设置数字化转型相关团队或岗位。 -
确保数字化转型活动有效展开。 -
打造数字化转型文化氛围。 -
完成局部业务的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
三级:系统集成
-
组织具备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并有序实施,完成关键业务的系统集成和数据交互。 -
在运营、生产和服务领域实现基于数据的效率提升,配置具备数字化转型职责的岗位,并将相关职责纳入岗位绩效考核。 -
建立满足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人员队伍、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等。
-
制定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并有序实施。 -
完成关键业务的系统集成和数据交互。 -
实现基于数据的效率提升。 -
建立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人员队伍、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
四级:数据智能
-
组织将数据作为支撑运营、生产和服务关键领域业务能力提升优化的核心要素。 -
构建算法和模型为业务的相关方提供数据智能体验,实现局部业务流程的管理规范或规章制度。 -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货物库位分配、出入库顺序和移库等合理管理,以及仓储和配送可视化管理。
-
将数据作为核心要素支撑业务提升。 -
构建算法和模型提供数据智能体验。 -
实现局部业务流程的管理规范。 -
通过信息系统优化仓储和配送管理。
五级:生态融合
-
组织基于数据持续推动业务活动的优化和创新,实现内外部能力、资源和市场等多要素融合,构建独特生态价值。 -
具备顶层战略规划设计,形成对外输出的规划策略,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转型决策。 -
基于转型活动的历史数据,预测、模拟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或效果,明确数字化转型需求。
-
基于数据推动业务优化和创新。 -
实现多要素融合,构建生态价值。 -
制定顶层战略规划并对外输出。 -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转型决策和效果预测。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要求从七大领域(组织、技术、数据、资源、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服务)出发,每个领域都分为五个层级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是各领域的具体要求:
一、数字化组织
一级
-
在重点部门或领域,明确主要人员的数字化转型职责。
-
针对数字化转型需求配备必要的人员。
-
积极培育主要人员的数字化意识。
-
识别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
二级
-
在组织架构层面考虑数字化转型相关团队或岗位设置。
-
通过职责、考核、培训等措施,确保数字化转型活动有效展开。
-
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文化氛围。
-
配备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人员等。
三级
-
在各管理与业务领域配置具备数字化转型职责的岗位,并将相关职责纳入岗位绩效考核。
-
建立满足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人员队伍、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
-
培育人员使用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识别数字化转型外部专家需求,逐步建立数字化转型专家库。
四级
-
在组织架构上形成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支持体系。
-
数字化转型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数字化转型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执行力。
-
外部专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五级
-
数字化转型成为组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组织具备强大的自我变革和持续优化能力。
-
数字化转型团队能够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
与外部专家形成深度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创新。
二、数字化技术
一级
-
应在各类转型与升级活动中考虑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
-
应具备数字创新意识,理解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价值。
二级
-
部署专门的团队和资源响应数字化需求。
-
在研发绩效管理中鼓励数字化价值创造。
三级
-
建立技术管理体系,确保技术研发与业务需求的紧密结合。
-
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级
-
建立支撑研发生存周期管理的研发平台。
-
实现研发平台与业务平台之间的数据通道,及时获取业务需求与参数信息。
-
基于研发绩效模型,驱动研发管理变革。
五级
-
建立体系化的数字化技术管理能力。
-
实现数字化技术支撑和驱动业务转型升级。
三、数据管理
一级
-
应响应数字化需求,获取相关业务数据并提供数据接口。
-
在现有数据安全规范要求下使用数据。
二级
-
根据局部业务的数字化需求,定义数据管理制度和过程。
-
对局部业务所涉及的数据管理过程定义标准规范和指南。
三级
-
建立组织内完备的数据管理体系。
-
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开展数据管理。
-
定义各管理域的考核指标,并开展管理域的评估。
四级
-
引导生态伙伴参与构建数据管理过程体系。
-
构建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工具平台,支撑生态合作伙伴的融合数据管理。
五级
-
应基于数据持续优化提升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业务创新。
-
应制定数据业务化的战略、目标、范围和路径。
四、数字化资源
一级
-
应在局部业务中落实资金计划并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
-
安排专项资金计划支持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实现。
二级
-
应具备局部数字化转型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应用支撑资源。
-
应对数字化转型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应用支撑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
三级
-
满足功能性、易用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等要求。
-
支持为组织应用和系统提供开发、运行和管理服务及基础能力和集成环境。
四级
-
提供从数据库访问到界面展现的全过程的封装,并提供高效研发所需的功能组件。
-
支持多种类型数据库的访问,支持多种缓存以及多种展现方式,便于应用扩展。
五级
-
具备应用支撑资源的动态、敏捷、安全扩展能力。
-
基于资源服务进行资源量化管理,建立资源应用和管理模型,并持续优化。
五、数字化运营
一级
-
应基于市场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客户需求管理。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销售订单、合同等信息。
二级
-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
规范财务预算和投资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分析相关数据。
三级
-
基于区域市场、客户反馈、历史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指导营销活动。
-
建立销售、商务、生产与交付、研发与设计等与客户交互规范。
四级
-
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统一管理所有营销方式。
-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客户深度交互、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五级
-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编制营销计划,覆盖营销各环节。
-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客户静态、动态信息的管理,形成数字化客户档案。
六、数字化生产
一级
-
应根据用户需求,按照设计经验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的策划。
-
制定产品设计过程相关规范,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
二级
-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需求的管理和跟踪。
-
实现产品设计过程的追溯,支持产品设计数据或文档的结构化管理。
三级
-
建立典型产品组件的标准库及典型产品设计知识库。
-
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相关业务活动的信息交互、并行协同。
四级
-
建立产品设计平台支持用户、供应商等多方信息交互、协同设计和产品创新。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
五级
-
实时采集产品原料、生产过程、客户使用的质量信息,实现产品质量的精准追溯。
-
基于在线监测的质量数据,建立质量数据算法模型预测生产过程异常。
七、数字化服务
一级
-
梳理主要的服务项目,清晰定义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
-
规范服务发布的流程,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服务发布过程。
二级
-
建立服务管理常用数据模型库,并支持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
建立满足不同场景、不同客户的服务交付模型。
三级
-
通过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服务研发、服务部署、服务交付和服务运行。
-
依托与用户的协同机制,实现服务更新的敏捷传递。
四级
-
基于服务生存周期管理和社会化情报等数据构建服务产品管理模型。
-
整合服务生态资源实现跨组织的服务部署。
五级
-
通过服务度量模型的动态优化,实现行业、领域服务模式的引领与变革。
-
建立服务关联性模型和客户需求响应模型,实现服务编排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