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景分析(附完整清单)
发布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1191 来源:榆林市工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共有35个集群胜出,加上2022年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达80个。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本文将对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部分集群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起,工信部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誉为制造业的“国家队”,是冲击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潜力股”。对于地方来说,先进制造业集群无疑对当地经济有着明显带动作用,而如果入围“国家级”,更有望进一步放大带动效应,并有希望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分布
从省市分布来看,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在25个省份。其中,江苏累计14个集群入选“国家队”,总数第一,占全国比重近1/5、长三角比重1/2以上;广东和浙江并列第二,均有8个集群;北京、河北、山东并列第三,均有6个集群。今年有六个省份实现“零”突破,共新增9个集群,其中黑龙江、河南、甘肃新增了2个集群,云南、新疆、宁夏新增1个集群。(各省份统计包含跨省联合申报的集群)
从增量来看,北京、江苏、浙江、天津、河北五地今年新增集群数量最多,其中京津冀三地绑定在一起,有4个联合申报的集群入选。
与此前入选的集群相比,今年胜出的集群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跨城、跨省特点。2022年公布的45个集群中,由单一城市申报的集群占比超过七成;而今年胜出的35个集群中,超过2/3的集群是跨市甚至跨省联合申报的,如陕西、内蒙古、宁夏三省联合申报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陕西、甘肃二省的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德绵自凉5市共同发展航空航天集群等,广深佛惠莞中6市组成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
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分布
从产业分布来看,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高端装备领域集群数量最多,为29个,占比36%,包括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浙东工业母机集群等;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拥有16个集群,占比20%,包括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等;原材料领域集群数量为15个,占比19%,包括包头稀土新材料集群、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等。
部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概况

>>>>

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

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53.18万辆,成为全国冠军。作为全国汽车生产与消费第一大省,新能源汽车为广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广东初步形成以广深为“双智试点”引领,惠州、东莞、肇庆等周边地市“多点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涵盖整车生产企业、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等关键配套供应商、创新平台机构、网联技术服务方、第三方行业组织等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其中,广州、深圳、佛山成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地区则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协调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网联技术、氢能源电池上打造了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广东已建有广州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国家级示范区,以及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区、惠州智能网联示范区、肇庆自动驾驶城市路测区三个省级示范区,开放测试路段长度和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合力构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河北怀安经济开发区、河北省唐山开平应急装备产业园、河北省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省鹿泉经济开发区5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拥有安全应急装备企业2925家,培育出121家上市挂牌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94家,产值241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集群科教实力雄厚,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天津大学、南理工北方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涉及安全应急装备及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校多达80所。同时,建有国家级创新载体275家,省级676家。目前,京津冀三地初步形成了高端研发立足北京、成果转化辐射津冀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协同集聚区。

>>>>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目前,海淀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近千家,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拥有一批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全市超80%以上,人工智能领域AI2000全球顶尖学者101人,占全市80%以上。海淀区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部署,通过备案大模型57款,占全市七成、全国近三分之一。2023年,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集群。

>>>>

沈阳航空集群

沈阳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国内唯一具备新能源电动飞机量产的城市,曾援建过众多城市的航空产业建设。集群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生态完整。从产业基础看,沈阳拥有沈飞、黎明、沈飞民机、航发燃机等龙头企业和601、606、气动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研发单位。从产品种类看,涵盖包括重型战斗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轻中重型燃气轮机、民用飞机、通航飞机和无人机等产品。从产品技术上看,重型战斗机和中大型航空发动机世界领先;民机研制能力国际一流;世界首款氢内燃飞机成功首飞。

>>>>

浙东工业母机集群

近年来,浙东工业母机产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显著的集聚效应,成为全国工业母机发展的重要引擎。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地现已集聚了数千家数控机床企业,形成了整机及电主轴、滚珠丝杆、直线导轨等零部件企业协作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2023年,浙江工业母机实现产值1023.6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27.75%,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浙东工业母机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台州依托民营经济,以数控机床、专用机床及工量刃具为核心,集聚了海德曼、杰克机床等2000多家企业,构建高密度产业链;宁波专注于中高端工业母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确立了以减材制造、等材制造为核心,增材制造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嘉兴通过引入国际龙头企业,带动区域整体提升,打造了数控机床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心;杭州则以数实融合和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动产业向新型工业化迈进。这一分工协作模式,使浙东区域在整机、核心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形成显著优势,大幅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

>>>>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结合成渝地区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发挥成都、重庆的极核带动作用和区域内的协同效应,加强研发创新、药械生产、检验检测等领域的协作,积极探索“核心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研发+转化”“双向飞地”等合作模式,形成“一带两核多点”集群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即成渝地区生物医药协同发展示范带,成都、重庆发展极核,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重庆国际生物城等多个专业园区。目前,成渝地区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贯通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户,上市企业达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家。集群总规模超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规上工业营收2700亿元,约占全国的9.1%。

>>>>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由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共同建设,拥有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约140家,主建船型本地配套率超过40%,汇集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于一体,船东、船厂双赢共荣的产业集群。产业格局上,青烟威三地“主业突出、功能互补”。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连续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烟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根据重点监测企业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青烟威三市船舶海工企业实现总产值425.3亿元,占全省93%,主营业务收入431.3亿元,占全省92.4%,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其中,青岛船舶海工企业产值在全省占比达到42.7%,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占比达到43%,均为三市中最高。

>>>>

盐常宿淮光伏集群

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盐城、常州、宿迁和淮安四市全域为实施范围。2023年,集群总产值达到3705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其中,盐城、常州、宿迁三市超千亿元。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为176GW、320.7GW和344.3GW,分别占全国18.5%、34.5%、36.9%。集群已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辅料、装备制造、应用系统、组件回收等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超过90%,基本可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发展。集群龙头企业集聚,光伏行业全国前10强的企业有8家在集群内多点布局,其中盐城规上企业97家,在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集聚润阳光伏、阿特斯、协鑫、通威、晶澳、正泰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集群产业特色鲜明,先行先试建设4个零碳产业园,拥有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6家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企业。集群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占江苏三分之一,盐城“风光渔”模式创全国先河。
 
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