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强数字产业运行监测,强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落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数字产业包括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陶青表示,2024年,工信部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采取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数字产业加快发展。
第一,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收入方面,2024年1—11月完成数字产业业务收入31.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服务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利润方面,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
第二,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1—11月,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规模前10大省份合计完成业务收入25.8万亿元,同比增长6.4%。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八个省市规模超过万亿级,拉动全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
第三,新兴动能持续累积。目前,数字产业领域已累计支持建设了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2024年1—11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第四,产业生态更加完善。不断优化数字产业标准体系,制定了40余项人工智能行业关键标准,截至2024年底,全国获得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达5727家。通过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创新联合体,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信息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2024年,工信部统筹谋划,协同创新,围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持续发力,加快信息通信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超过1.7万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

第一,网络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5G基站达到425万个,千兆用户突破2亿,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30年来首次批准新设6个国际出入口局,互联网骨干直连点总量达到29个。移动物联网加快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发展,终端用户超过26亿户,“物超人”持续扩大。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6.5%。
第二,技术产业实力显著提升。移动网络方面,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达到42%,轻量化5G的核心网、定制化基站实现商用。固定网络方面,空芯光纤、高速光电模块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400GB长距离传输、光纤到房间等新技术规模部署。卫星通信方面,“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加速落地。行业企业实力持续壮大,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进入全球前10强,9家平台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市值前30强。
第三,应用赋能作用显著提升。5G、千兆光网、算力创新应用在工业、医疗、能源等领域实现规模推广,优秀案例数分别达到13.8万、3.7万、1.3万个。全国建设5G工厂400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1%,推动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5G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亿户,人口普及率超过71%,每月户均移动流量达到19个GB,智能产品应用蓬勃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数字消费规模超6万亿元。
第四,行业营商环境显著提升。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4地启动实施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电子证照全面推广,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电子证照2.35万张。信息通信企业数量达到17.7万家,同比增长11%,十年间增长近5倍。其中,民营企业的占比超过93%,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2025年,工信部将继续抓好“建、用、研”,推动信息通信业发展实现三个“升级”。一是网络演进升级,完善“双千兆”网络升级政策,试点部署万兆光网,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二是融合应用升级,打造5G应用“扬帆”和“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三是创新能力升级,加大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投入,适时扩大电信业务开放,推动信息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