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节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以《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为核心框架,通过系统性布局和分类推广,推动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深度脱碳。
以下从技术方向、政策机制、应用场景及阶段性目标等方面,全面解析2025年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图谱。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实施方案》,低碳技术推广聚焦五大重点方向,覆盖温室气体减排全链条。
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
包括:
◆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如风电、光伏规模化并网技术)
◆先进储能技术(长时储能、固态电池)
◆能源互联网技术(多能互补系统)
◆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等
其中,氢能领域重点突破低成本大规模制氢、高效储运及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
2. 重点领域降碳类
针对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高排放领域
◆推广电能替代技术(如工业电炉替代燃煤锅炉)
◆余能利用技术(工业余热回收)
◆低碳冶炼与短流程工艺优化技术(钢铁、石化行业)
◆绿色建筑集成技术(超低能耗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
◆交通电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系统)
3. 储碳固碳类
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核心
涵盖:
◆全生命周期低成本CCUS技术
◆地质封存监测技术
◆生态增汇技术(森林碳汇、海洋蓝碳)。
例如,工业全流程耦合CCUS技术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驱油或合成化学品,实现碳资源化利用。
4. 数智赋能类
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能效
包括:
◆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生产流程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动态调控碳排放
◆数据中心液冷节能技术等
温室气体排放智慧化管理平台已在多个园区试点,实现碳排放实时监测与精准核算。
5. 非二氧化碳减排类
针对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强效温室气体
◆推广垃圾填埋场甲烷回收利用技术
◆农业氧化亚氮减排技术(精准施肥)
◆制冷剂替代技术(天然工质替代氟利昂)等
1. 分类推广模式
根据技术成熟度分为两类:
◆示范类技术: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具有变革性潜力,如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海洋咸水封存技术,通过试点项目验证经济性。
◆推广类技术:产业化路径清晰且经济性显著,如高效光伏组件、电动汽车快充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加速市场渗透。
2. 政策协同与目录发布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已涵盖7大类112项技术,为2025年技术推广提供基础框架。
◆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于2025年2月发布,新增103项技术,覆盖能源转型、CCUS等新兴领域。
3. 企业-园区联动模式
◆鼓励低碳技术供需双方对接,例如在工业园区内集成分布式光伏、余热回收、智慧微电网等系统,形成“零碳园区”示范案例。
◆浙江省、湖南省等地已发布地方绿色技术目录,推动区域特色技术落地。
1. 能源领域
◆山东省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利用农光互补系统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福建省试点海上风电与氢能耦合项目,通过绿电制氢为工业供能。
2. 工业领域
◆钢铁行业应用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H2-DRI),替代传统高炉炼铁工艺,单吨钢碳排放降低60%以上;
◆水泥行业推广富氧燃烧技术,结合CCUS实现近零排放。
3. 建筑与交通领域
◆北京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结合地源热泵和智能温控系统,建筑能耗较传统水平下降50%;
◆深圳市试点“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利用屋顶光伏和储能系统为电动公交供能。
◆2025年短期目标:通过第五批技术目录推广,实现年碳减排潜力超1亿吨CO2,培育30个以上可复制的技术转化案例,完善低碳技术交易市场机制。
◆2030年长期愿景: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技术图谱,能源系统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以上,工业领域单位GDP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中国方案”。
1. 技术转化瓶颈:部分前沿技术(如生物质能碳捕集)成本高昂.
需通过碳定价、绿色金融等工具降低市场化门槛。
2. 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但消纳能力不足。
需加强特高压输电和跨区域储能布局。
3.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氢能、CCUS技术标准制定。
推动技术输出与经验共享。
综上,2025年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通过多维度创新与政策协同,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兼具减排效益与经济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更多技术详情可参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及地方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