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硬科技之都”西安为何孵不出“杭州六小龙”?
发布时间:2025-03-04 浏览次数:226 来源:大秦直道

“硬科技之都”西安喊了好多年,但为什么“硬科技”都出在了杭州?

 

今年开始,随着春晚的宇树机器人登台,深度求索(DeepSeek)席卷全球,杭州这座文化名城备推至最炫目的镁光等下。

 

其实几年前,西安高调打造“硬科技之都”,硬科技的涵盖的成果正是今天“杭州六小龙”的成果,西安差在了哪里?

 

什么原因导致一条龙都没诞生在“硬科技之都”西安?

◎  作者  l  戈安黎   编辑 l  拓跋睿
 

 

我们先说西安。

 

西安,拥有42位两院院士,500余家科研机构的“硬科技之都”,科研实力堪称全国顶尖。

 

数据显示,西安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00亿元,专利授权量5.1万件,均居全国前列。

 

然而,这座城市的创新产出却呈现出明显的“反差感”:尽管军工科技实力全国第二,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但面向消费市场的硬科技企业却屈指可数。

 

为什么呢?

 

西安地标建筑 长安云

 

似乎我们西安的科研院所形成了“孤岛效应”。

 

一名业内专家称:“西安80%的科研力量集中于高校和国有院所,如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西安光机所等顶尖机构,但这些成果多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市场化转化效率较低。”

 

例如,西安羚控科技的无人机技术虽源于西工大,但商业化过程依赖政策扶持,民营资本主动参与不够。

 

西北工业大学

 

相比之下,似乎杭州的科研生态更“接地气”——深度求索(DeepSeek)的算法团队脱胎于幻方量化(一家头部量化私募),宇树科技则依托滨江区的机器人产业链快速迭代。这些都是典型的民企。

 

西安虽通过秦创原平台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但我们知道,国有资产评估流程复杂,曾导致一些无人机团队转化受阻。而杭州的“无事不扰”。
 

模式则让企业专注研发:宇树科技濒临破产时获得国资数百万元融资,政府甚至开放亚运场馆供其测试。

 

政策执行与市场敏感度的差距加剧了这种分化。

 

再比如,西安的军工院所如航天六院、航天五院等虽掌握尖端技术,但与民用市场需求存在显著断层。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博物馆
 

例如,西安航天领域的某火箭发动机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而杭州的民营航天企业如零壹空间则通过灵活机制快速迭代

 

这些细节案例,其实能看出一些差别。

 

 

我们再看杭州。它的“创新雨林”如何孕育“六小龙”?

 

杭州的“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集中爆发于2024-2025年,这背后是独特的创新生态。

 

我们调研发现,这几年杭州形成了“算力-算法-场景”的完整闭环:阿里云提供算力基座,海康威视为视觉识别技术铺路,而“六小龙”则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机器人、AI大模型等应用。

 

比如,这两天DeepSeek跳槽小米的“AI才女”罗福莉,就是阿里达摩院跳槽在DeepSeek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

 

 

此外,群核科技的3D设计平台依托杭州电商与制造业的数字化需求,积累起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数据集

 

这种“大厂+初创”的协同效应,在西安难以复制——其传统产业(如航空航天)与新兴技术存在代际鸿沟,难以形成产业链共振。

 

杭州创投基金规模达1.2万亿元,占全国1/6,且风险投资偏好长期主义。

 

深度求索(DeepSeek)以1/20成本开发出超越GPT-40的大模型,但没有因技术路线争议受阻,反而获得资本持续加注。

 

我们再看人才方面,杭州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浙大、西湖大学等高校为“六小龙”输送大量工程师,如游戏科学团队中30%成员毕业于浙大。

 

 

而西安虽有人才储备,但高端人才多流向北京、上海,本地缺乏“年轻化、技术狂热型”创新群体。

 

这种差距背后是杭州整个城市的领先。

 

杭州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政策兑现效率全国第一。

 

例如,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被杭州政府“三顾茅庐”邀请落户,后者不仅提供总部用地,还协助其打通医疗设备审批通道

 

这种“企业助理”式服务,让创新风险被显著稀释。反观西安,我们不得不承认,差了很多。

 

在创新土壤的深层差异,我们做了如下对比:

    
西安产业的观察人士认为,西安应该重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广“快速通道”模式,简化科研人员技术入股流程,允许高校教授以知识产权入股初创企业。
“多建设共享中试平台,针对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低成本设备测试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转化门槛。”上述人士称。
此外,参考杭州“两大千亿基金”模式,重点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容忍3-5年投资周期,西安是不是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培育“耐心资本”生态?
 
西安很多方面PK不过杭州,是不是应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本地民企参与风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资本结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优化创新服务生态
 
西安万象城
 
西安是不是应该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借鉴杭州“服务型政府”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从注册到融资的全周期支持?
 
这些方面可供探讨的很多了。
 
西安与杭州的创新分野,本质是“科研驱动”与“市场驱动”的路径选择差异。
 
西安需正视民营经济短板,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科教资源,将“硬科技”标签转化为可持续的创新动能。
 
而杭州的“六小龙”现象,恰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生态优先于政策、服务重于管制”的启示。
 
唯有构建“政策-资本-人才-场景”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这里,我还想提两个非常重要的差别:企业创新重要的容错机制,和产业领域——颠覆性产业的布局。

 

梳理资料发现,杭州的容错机制已形成“政策-执行-服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系,其创新性和实操性远超西安。

 

杭州不仅针对公职人员,更将容错机制延伸至企业创新领域。

 

例如,萧山区出台《企业创新容错管理办法》,明确将“非主观故意导致的研发失败”“政策调整导致的项目延误”等5类情形纳入容错清单,并提供专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

 

杭州之门 

 

杭州本地叫:制度设计的颗粒度与覆盖广度。

 

西安虽在2022年提出“包容审慎监管”,但主要针对“四新经济”领域,我们没查询到具体操作细则,实际执行中仍以“一事一议”为主,覆盖面有限。

 

杭州通过“预警提醒-澄清查诬-容错纠错-回访教育”全周期管理,2023年累计澄清失实举报1097件,查处诬告陷害行为43起,形成“澄清一人、激励一批”的示范效应

 

西湖区古荡街道更推出“企业监管双向预约”模式,企业可提前自查自纠,监管部门主动提供合规指导,将事后处罚转为事前预防。

 

 

这次“杭州六小龙”都是颠覆性产业。那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突围”,杭州是怎么做到的?

 

杭州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已形成“技术-场景-资本”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远超西安的战略规划。

 

 

杭州构建了“算力-算法-场景”的完整生态链:阿里云提供算力基座,海康威视输出视觉识别技术,而“六小龙”(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则在此基础上生长出AI大模型、四足机器人等颠覆性产品。

 

例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达60%,其产品H1已进入吉利工厂测试动态装配流程。

 

反观西安,虽提出布局24个未来产业,但缺乏产业链协同,如人形机器人领域仅有10余家整机企业,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杭州以“沙盒监管”和“创新容错”为突破口,为颠覆性技术预留试错空间。

 

例如,允许自动驾驶企业在特定路段无安全员测试,脑机接口产品进入定点医院临床试用


2023年,杭州科技企业高风险研发投入增长217%,远超西安的30%

 

西安虽提出“包容期”“过渡期”等概念,但实际落地案例较少,且多集中于政策宣示层面。

 

杭州创投基金规模达1.2万亿元,占全国1/6,且偏好长期主义。

 

例如,游戏科学团队在初创期获得西湖区最高100%房租减免

 

在西湖区山脚下诞生的黑悟空

 

人才方面,杭州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2024年余杭区人才总量达45万,3年净增14万,西安人才连续3年净流出,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等高端人才多流向北上广深等地。

 

杭州的容错机制和产业布局优势,本质上是“市场驱动”与“科研驱动”路径选择的结果。

 

杭州将政府角色定位为“园丁”,通过“青荷计划”“人才码”等数字化工具,构建“政策-资本-人才-场景”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例如,政府为《黑神话:悟空》团队解决食堂送餐、版号申领等琐事,以“服务颗粒度”换取企业专注度。

 

《黑神话:悟空》游戏

 

杭州聚焦“5+X”未来产业(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通过“核心区+协同区”模式(如合成生物先导区由萧山、西湖、钱塘三区共建),形成产业生态的“代谢共生”

 

西安提出布局24个未来产业,我们注意到,跨区域协同,如人形机器人领域仍以航天基地、阎良区“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产业链共振。

 

杭州的容错机制与颠覆性产业布局,本质是“制度韧性”与“生态包容性”的胜利。

 

西安需正视民营经济短板,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科教资源,将“硬科技”标签转化为可持续的创新动能。

 

 

唯有构建“政策-资本-人才-场景”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