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2025《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
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次数:305 来源:首席数字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具身智能”,将其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一起列为需要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这标志着中国科技制造领域正全面从数字技术赋能向“智能+实体”深度融合方向演进。正如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所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唯有通过“硅基智能”与“硅基制造”的结合,也就是AI和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重构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
 
随着这一国家战略定位的明确,相关产业也随之活跃起来。然而,当我们拨开炫目的技术光环与市场喧嚣,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时,不禁要问:今天,我们真正需要怎样的具身智能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回到原点:具身智能到底为何而生?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是一种回归本质的思考方式。它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现有框架,而是从最基本的事实与需求出发,重新定义问题
 
当我们用这种方式重新审视具身智能时,便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让AI看起来更像人”,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具身智能?它究竟要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物理世界:AI的终极战场
 
ChatGPT可以作诗写代码,却无法为你端来一杯咖啡;AlphaGo能击败世界冠军,却无法搬动棋盘。
 
真正的智能革命,必然是从虚拟走向现实,从数据流走向物质世界。
 
具身智能的崛起,正如原力无限创始人白惠源在TEDx舞台上所分享的观点:是智能从“云端”回归“大地”的觉醒。

 

感知-行动-反馈:智能的生命周期

想象一下:没有眼睛的画家,没有双手的钢琴家,没有味蕾的厨师——他们还能创造美吗?

同样,没有感知与反馈能力的机器人,充其量只是一台精密的自动装置,而非真正的智能体。

具身智能的核心,正是这种能感知环境、作出决策、执行动作并从结果中学习的完整能力圈

创造增量:走进人类难以企及的领域

在太空站精密操作的机械臂,在核电站内部巡检的机器人,在半导体工厂24小时不知疲倦的制造助手——真正有价值的具身智能,不是简单地“抢走”人类的工作,而是延伸到人类能力难以企及的地方,创造全新的可能性

现实与理想:具身智能的三大掣肘

当我们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和物理空间,具身智能面临着令人清醒的挑战:
 
物理交互:感知-决策-动作的鸿沟
 
让机器人抓起一个易碎的鸡蛋而不打破它,或者拥挤的街道上优雅地穿行——这些可能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任务,对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AI面前。
 
算力与能效:智能的能量悖论
 
一个普通人可以用20瓦的大脑功耗完成各种复杂任务,而当今的具身智能系统却需要数百瓦甚至千瓦级别的能耗。
 
计算效率与能源消耗的矛盾,成为具身智能大规模应用的隐形天花板。
经济与落地:从“能做”到“值得做”
 
一项技术再惊艳,如果成本高企、维护复杂、可靠性不足,也难以真正影响世界。
 
许多具身智能项目陷入“实验室里的明星,市场上的陌生人”的尴尬境地,正是因为跨不过经济性这道关卡。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具身智能”?

透过炫目的技术光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具身智能应该是什么样子?

 

告别炫技,回归任务和场景

 

我们不需要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来搬运货物,不需要能对话的机械臂来组装零件。正如原力无限的资深工程师所言:“最好的设计不是让机器像人,而是让任务变得简单。”

 

原力无限机器人专注于解决特定场景中的实际难题:电力巡检机器人能在高压环境下精确识别设备异常,远超人眼的观察能力;制造协作机器人不追求全能,而是在精密装配环节实现微米级精度;物流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调度算法,让每个机器人都能在最优路径上完成任务,提升整体效率而非单个设备的表演性能。

 

这种“解决一个问题做到极致”的理念,使原力无限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创造实际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演示阶段。原力无限的执行副总裁曾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分享道:“我们的成功标准不是机器人能做多少种动作,而是它能节省客户多少成本,创造多少新的价值。”

 

轻巧高效:让智能随处可及

未来的具身智能将走向轻量化、低功耗、高性能的技术路线

就像智能手机的演进一样,从厚重到轻薄、从耗电到省电、从单一功能到功能缭乱真正实现“一部手机走遍天下”。只有让智能的“身体”变得更加高效,才能让它们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遍布工厂车间。

学习而非编程:智能的自适应之路

想象一个每到新环境就需要重新编程的机器人,它能有多大用处?真正有价值的具身智能,应该像孩子一样通过观察、交互和尝试来学习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原力无限创始人白惠源所提出的「一脑多身」核心战略的精髓和要以。

一个充电机器人应该要能精准识别所有不同形态的充电口,一个家庭助手应该去适应不同的家居布局,而不是依赖精确的事先设定。

经济可行:技术的“最后一公里”

改变世界的技术,往往不是实验室里最尖端的那个,而是能够规模化生产、广泛部署、方便维护的那个。

一个造价百万的完美机器人,不如千台造价合理的实用机器人更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如果过去十年AI的关键词是“大数据与算力”,那么未来十年,具身智能的核心也许将是“深度现实智能”——AI如何深刻理解、适应并高效作用于现实世界

 

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对虚拟世界的认知,到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与改造;从处理信息,到创造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具身智能,或许并不总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它们可能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工厂角落、仓库深处或是城市运维中,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的现实世界

 

在这场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回归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至关重要——不是问“我们能造出多酷的机器人”,而是问“我们需要解决什么真实问题”

 

只有这样,具身智能才能从炫目的技术演示,真正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