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烈宏: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数据要素的有效开发利用,四点体会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145 来源:AI战略数字转型
3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在会上分享了四点体会和思考
 

一、数据洪流中的中国AI:一场由"数字土壤"托举的技术革命

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在全球掀起AI应用浪潮时,刘烈宏局长的一席话揭示了这场革命的根基——"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需要数据的江河奔腾"。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量同比增长超20%,数据市场交易规模激增30%,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被数据要素深度重构的"新工业时代"。

刘烈宏局长提出的四大核心思考,恰似驱动中国AI崛起的四台引擎:
引擎1:算法、算力、数据的"铁三角"法则
"三者相互独立又深度协同",这一判断揭示了AI发展的底层逻辑。算法如同大脑神经,算力是肌肉力量,而数据则是流淌的血液。以ChatGPT为例,其参数量从GPT-3的1750亿跃升至GPT-4的1.8万亿,背后是算力集群规模增长5倍、训练数据扩充3个数量级的支撑。企业若能在三者交汇处布局,将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先机。

引擎2:可持续数据供给的"新引擎"效应
当全球互联网通用语料资源濒临枯竭,中国另辟蹊径:医疗影像、工业缺陷检测、金融风控等多模态数据集规模已突破100PB,且年均增速达45%。刘烈宏强调的"行业知识类数据开发",正在催生垂直领域大模型爆发。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数据标注、合成数据生成等赛道,这些领域有望在2025年形成千亿级市场。

引擎3:场景落地的"催化剂"作用
中国14亿人口产生的海量场景需求,正在倒逼AI技术进化。智慧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3000余家三甲医院;在制造业,华为盘古大模型通过2000万条产线数据训练,将良品率提升2.3个百分点。企业若能抢先定义"杀手级应用场景",将赢得市场话语权。

引擎4:安全治理的"护航舰"角色
全球首份《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由中国提出,强调"多方共治"原则。这意味着数据流通、算法伦理等领域将建立新型监管沙盒机制。对投资者而言,合规性强的数据安全企业将迎来政策红利期;对普通用户,则意味着人脸识别、智能客服等应用将更安全可控。

二、四大攻坚行动:企业、投资者与个人的机遇图谱

刘烈宏宣布的2025年数据改革攻坚行动,正在重构数字经济生态:

行动1:制度破壁——企业合规新赛道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将催生"数据资产化"浪潮。深圳数据交易所已推出"数据资产登记凭证",首批挂牌数据产品估值超20亿元。企业可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跨境数据流通等新模式,投资者可关注头部交易所的股权价值重估机会。

行动2:数据筑基——AI产业粮仓升级
"1+3"政策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开放进入2.0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已开放交通、医疗等领域高质量数据集,上海数据集团通过授权运营,带动本地数据标注企业营收增长180%。创业者可聚焦金融风控、自动驾驶等垂直领域的数据服务。

行动3:算力织网——数字经济新基建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将形成"东数西算"升级版。内蒙古枢纽节点算力负载率已从65%提升至82%,带动周边云计算产业园投资增长40%。投资者可布局算力芯片、绿色数据中心等硬科技领域。

行动4:全球链接——数字丝绸之路新机遇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合作已覆盖40国,数字支付、智慧农业等方案在东南亚落地超200个项目。企业可借助政策东风拓展海外市场,投资者可关注跨境数据服务商的成长空间。

三、普通民众的"数据获得感":当AI照进现实

对每个人而言,数据改革正在带来可感知的改变:

  • 生活更智能:医疗AI通过百万级影像数据训练,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7%,相当于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水平。

  • 隐私更安全: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已在杭州试点,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金融反欺诈效率提升60%同时杜绝隐私泄露。

  • 服务更普惠:教育大模型通过2000万条乡村教学数据训练,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获得个性化辅导。

四、结语:数据觉醒时代的生存法则

刘烈宏局长用"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三个动词,揭示了数据要素的革命性力量。对企业而言,数据正在从生产成本变为战略资产;对投资者,数据产业链正孕育下一个万亿级风口;对普通人,数据正在重塑生活品质与安全感。在这场由数据驱动的文明跃迁中,唯有拥抱变革、理解数据逻辑,方能在智能时代掌握主动权。正如刘烈宏所言:"让数据说话,让智能生长,一个新的增长极正在中国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