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烈宏讲话中强调四方面重点工作,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次数:115 来源:AI战略数字转型
——以社会协同与数据资产激活为核心驱动力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勾勒出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协同参与,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构建“数据-算力-算法”闭环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部署既回应了当前全球AI竞赛的技术需求,也体现了中国数字经济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的转型深化。

 

 

一、社会协同:从“政府独奏”到“多方合鸣”的范式转变

刘烈宏提出的四方面工作中,“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标志着数字经济建设模式的重大升级:

  1. 制度供给的开放实验:通过设立数字中国综合试验区,引入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参与规则制定,形成“政策制定-实践反馈-制度优化”的闭环。这种“因地施策”的先行先试,本质上是将社会智慧纳入治理体系。

  2. 数据供给的价值共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数据垄断模式。政府通过价格机制设计引导企业参与数据开发,形成“政府控源、企业创新、市场定价”的三层架构,既保障数据安全又激发商业活力。

  3. 基建投资的共担共享:算力网络建设强调“集约化、绿色化”,隐含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的政策导向。区域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推进,更需电信运营商、云计算服务商等市场主体深度协同。

  4. 国际合作的双向赋能:在数据出海与引进来并重的新战略下,数字企业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关键节点,其全球化实践将反哺国内制度完善和技术迭代。

     

二、数据资产:从“资源沉淀”到“要素觉醒”的价值重构

讲话首次系统性阐释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展现出三大突破性认知:

  1. 数据产权制度的破局:明确数据产权边界是释放要素价值的前提。通过制定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规则,中国正在探索建立“使用权可分离、收益权可量化”的新型数据产权体系,为数据资产化提供制度基座。

  2. 高质量供给的双重驱动:一方面以AI需求牵引数据生产(如多模态数据标注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场景应用倒逼数据升级(如行业知识库构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

  3. 流通基础设施的革新:可信数据空间、算力电力协同机制等创新,旨在构建“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通环境。这种技术+制度的双轨设计,为数据资产化扫清了信任障碍。

     

三、战略纵深:从“技术应用”到“生态重构”的产业升级

刘烈宏的论述透露出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三重纵深布局:

  1. AI三角的协同进化:算法(如DeepSeek开源模型)、算力(一体化算力网)、数据(高质量数据集)的同步升级,正在重塑全球AI竞争规则。中国通过三者协同突破“通用语料耗尽”瓶颈,为多模态AI、行业大模型等新一代技术提供支撑。

  2. 产业赋能的场景革命:强调“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的双向突破,意味着数字经济将从消费端(如互联网应用)向生产端(如工业AI)纵深渗透。海量场景优势将成为中国AI产业化的独特护城河。

  3. 安全治理的全球引领:提出“多方共治”的人工智能安全方案,既是对“算法偏见”“数据垄断”等全球难题的回应,也是中国争夺数字规则制定权的关键落子。

     

结语:数字经济新生态的“三浪叠加”

刘烈宏的讲话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正在迎来“制度红利、技术红利、社会红利”三浪叠加的战略机遇期:

  • 制度红利: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完善,将打开万亿级数据要素市场;

  • 技术红利:AI+行动的深化,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社会红利: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构建,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享数字发展成果的新格局。

这一战略转型不仅将重塑中国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更可能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以开放协同激活数据潜能,以安全可信构建数字信任,最终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