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发布了两份文件,搭建起 “数字经济打基础、数字社会添活力” 的政策体系,从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到实际应用,全方位布局。
先说数字经济工作重点,主要围绕激活生产要素、提升产业竞争力展开。具体通过数据市场化改革、优化算力网络、突破人工智能等七项任务,构建适合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看数字社会工作重点,聚焦民生服务升级与社会治理转型,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等六大民生领域,让数据在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从这里提炼出 15 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一、数字公共服务
1.“三医” 协同数据共享:医疗、医保、医药部门打通数据通道,共享诊疗、用药、结算等信息,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拓展康养领域数字化应用。比如,潍坊市建立 “三医” 数据共享中心,能实时监测 16 项医疗运行指标。
2.“人工智能 + 教育改革”:将 AI 技术融入教学、管理、评估,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像清华大学用自研大模型 GLM4 开发 AI 助教,能自动出题、答疑;北京大学搭建口腔虚拟仿真实验室,支持线上线下结合训练。
3.社保卡 “一卡通” 跨区域应用:以社保卡为载体,实现跨地区、跨领域身份认证、支付结算和公共服务通用。京津冀推动社保卡在交通、文旅、医疗等领域通用,广东试点用社保卡发农民工工资。
4.婚育数据协同利用:整合民政、卫健、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实现婚姻登记、孕产、托育等服务数字化闭环。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搭建 “婚孕育一体化平台”,从婚姻登记起就提供健康服务,覆盖孕前到产后康复全流程。
5.残疾人保障数据协同利用:整合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数据,实现残疾人健康、教育、就业等服务数字化闭环。佛冈县检察院运用司法救助线索筛查模型,结合残联、民政数据,精准找到救助对象。
二、数字生活
6.数据赋能多领域发展:运用 VR、AI、大数据等技术,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优化旅游体验,培育消费品牌,推动商务流程优化,提升健身服务水平。数据正成为文化、旅游、消费、商务、体育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数据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7.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社区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性。同时,在家庭层面,实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提供智能家居、安防、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家庭生活品质。未来,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将深度融合,形成 “社区 - 家庭” 一体化智慧生态。
三、数字社会治理
8.数字化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国土空间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对象全域、内容深化、方式精细,提升治理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9.提升 “一网统管” 精细化水平: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城市应急、综治、城管等治理系统,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协同处置。
10.基层报表数据 “只报一次”:优化政务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基层数据准确、高效,减少基层干部重复报数负担,提升基层治理效率,落实防治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要求。
11.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把数字化技术融入乡村治理,让治理方式从经验、粗放转向精准、智能,提升治理效率,促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12.数字住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行业监管服务质量,构建智慧、高效、绿色的城市建设和住房管理体系。
13.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全方位数字化改造,构建智慧、高效、精准的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转型。
14.绿色数字空间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环保、可持续的技术和模式构建数字空间,降低能耗与碳排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实现数字空间可持续发展。
15.智慧交通出行: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交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便捷、智能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