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工业4.0到工业5.0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早在2012年就有哈佛教授提出制造业回归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制造业外包导致整体创新力减弱、蓝领就业困难、税收难以回流问题,但一直未得到重视并采取有效行动。
从全球发展实践看,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工业5.0的概念受到更多关注。与工业4.0相比,工业5.0的核心在于将AI深度融入工业制造体系。
图 董小英教授4月10日在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上的发言
在工业5.0的框架下,企业在已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上,利用AI技术构建可信、可解释、安全的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也就是AI赋能的产业体系。
与一般通用大模型不同,工业5.0开发利用的数据90%以上源自工业专有数据,这些数据并不在大模型处理的数据语料范围内,因此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可解释性表现在AI应该披露其对问题理解、数据分析、算法应用和结果生成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大家可能注意到,深度求索(Deep Seek)已经分享了对提问回答过程的解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可解释人工智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将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是一个更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我们似乎过于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忽略了人的价值,特别是如何实现高效的人机协同、为人所用和人的技能与发展。
最近,我在与深圳管理者和企业家交流时,有些人表达了忧虑,认为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势头极为强劲,深圳原有的经济优势是否会在新一波智能浪潮中遭遇挑战。在我看来,深圳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恰恰在于其现有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因此,工业5.0是关键。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已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需要拥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和潜在价值。AI与人类知识相结合,能够大幅提升知识创造的速度、广度、深度和精度。然而,目前AI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幻觉”现象,以及一些难以预测的涌现和意外情况。这些问题对于科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但我们目前对它们的认识还较为有限,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图 从工业4.0到工业5.0
在即将出版的《从知识管理到知识优势:数智时代双元创新》一书中,重点聚焦数字化技术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中的作用,探讨数字化技术是否真的会替代人类的技能与创新。事实上,人类所具有大量隐性知识、经验洞察、智慧与预判、激情与梦想是AI不可替代的。与此同时,我们应借助AI带来的优势,将人的优势与AI优势进行组合打造集成化的元智能。这将为制造企业、深圳工业体系乃至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开辟广阔空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董小英教授新书预告《从知识管理到知识优势》
02
产业链数字化对融合创新的战略意义
数字化转型过程涉及企业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四个范围,其中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数字化已经有很多讨论与实践,在此,我想重点探讨一下产业链和价值链数字化的问题。
图 数字化转型的拓展与演化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供应链具有紧耦合性、整合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紧耦合性是以链主企业为中心,涵盖与其直接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和客户,供应链集中度越高,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越大。整合性是中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对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敏捷性和韧性至关重要。竞争性是指一个产业同时具有多个供应链并行,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与供应链相比,产业链是更广泛、更具战略性、多元性、系统性的概念。产业链的战略性表现在以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在经济结构中具有领先性、辐射性、带动性和安全性特征,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多元性是指产业链与更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形成既有紧耦合、又有松耦合的关系,如与政府、金融、初创企业、科研机构和市场成员形成广泛关联,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生态。系统性表现在国际政治、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产业链全面、完整、自主可控、核心能力、市场拓展等综合要素构成了整个产业链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具有紧耦合、相对封闭的特点,合作伙伴之间联系密切,边界相对稳定明晰;产业链则具有开放多元的特性,它可以跨区域,跨行业、呈现松耦合状态,能够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整合。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业链的发展与优化集中在四个维度:
一是产业链的领导力。重点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中,产业链的地位、影响力和主导性,产业链链主需要充分有效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会开发新资源、构建新能力,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产业链韧性。产业链韧性是指对压力的管理,包括应对不可预见的事件、突发灾害、环境压力;对内能够有效处理内部的复杂性,保持供应链弹性、稳定性和效率。
三是产业链适应性。供应链适应性重点解决不确定性管理问题,包括市场波动性、关键原材料和技术的变化、复杂的竞争环境和个性化需求,产业链众多成员具有横纵任意组合与匹配的响应能力。
四是产业链安全性。对变化的预判预警能力,对过程的控制追溯能力,对结果的反馈能力,对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
目前企业对价值链的数字化关注不多,但通过数字化提升价值链增值能力更加重要。价值的增值过程是在投入生产要素并在输入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不断获益的过程。自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企业管理和数字化领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化以企业内部为核心,强调内部降本增效,这并没有错,但是如何与外部合作伙伴、客户、第三方、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共创价值关注较少。
我们在企业调研中常常遇到众多企业家虽然经营忙碌,但年底一算账,毛利和净利十分有限。而数字化和智能化在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空间,我们必须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从会计视角审视产业链价值链的数字化,提升附加值,增加净利润,寻求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链数字化与供应链数字化相比更为复杂。
首先,它涉及多主体、多业态和多平台,企业之间犹如一座孤岛,彼此隔离。那么,谁来打破这些“孤岛”呢?这需要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思维、机制、组织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其次,链主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整合产业链资源,据此与合作伙伴建立共生共赢的关系,特别是联合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互嵌套组合,将每个企业独特的“金刚钻”组合成巨大并高效的“盾构机”,在国家和市场需要时随时调用并高效协同,将中国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巨大的“数字工具箱”动态编排,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的产业体系在全球将无可匹敌,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会成为产业链的关键“链主”,那应该如何成为“链主”呢?“链主”需要具备哪些资源和能力,以及如何构建这些资源和能力呢?这些都是企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为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撰写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综述报告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案例,下期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