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政策支持,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联合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遴选两批66个试点城市,以城市为主体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明确路径指引,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年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分场景遴选196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促进“看样学样”。
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好质效,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印发《成都市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若干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转型引领成效、做好转型服务保障;河南省鹤壁市印发《鹤壁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从6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任务。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到2027年,中小企业数字化“百城”试点取得扎实成效,推动4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运营商携手助力
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6000万户中小企业互联网公开数据监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小企业生存经营力持续增强。这得益于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业内企业的支持。
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常常面临管理体系繁杂、资源调配分散等难题。中国电信适时推出的翼智企平台,恰如为企业植入了一颗智慧的 “中枢大脑”。该平台为企业提供统一操作入口,企业的网络状况、设备状态、应用程序等信息尽收眼底,使管理变得轻松便捷。平台搭载的 “翼企问” 智能助手更是贴心,不仅能精准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服务,还具备强大的企业知识库功能,企业在面对复杂政策环境与日常管理疑难时,只需一键询问,便能迅速获取有效答案,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
不仅如此,在重庆,中国电信通过打造全新“智慧酒店”小微ICT综合解决方案,通过“翼云居”平台获客、“慧推广”宣传引流助力酒店前台经营;通过加强在酒店安防及智慧办公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绿色用电”物联网+AI技术赋能酒店公区节能降耗,推动酒店降本增效。
随着数据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数据“上云”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上云”过程中,网关的存在一直制约数据流转、管控、应用等环节,成为转型中的痛点难点。对此,中国联通运用5G PLC智能工控技术,以集成化、轻量化、智能化的融合产品,实现数据“上云端”。
近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AI+产业“益企共创”行动计划。该计划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招募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开发者,依托移动云智算能力,全力打造一系列轻量化AI+应用,通过移动云SaaS云市场,赋能更多中小企业客户,以技术普惠支撑中小企业产业升级。
人才与技术双向奔赴
拓展中小企业创新力
中小企业想要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力无疑是关键的核心驱动力。而创新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与技术的有力支撑。
首先,明确目标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不能被市场上的各种潮流所裹挟,盲目跟风进行数字化转型。每一家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市场定位。因此,在开启转型之旅前,必须紧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与长远发展规划,深入剖析自身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精准确定转型方向。
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数字化时代,既懂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这类人才能够深刻理解企业业务流程中的痛点与需求,同时又能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吸引和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办公条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与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数字技术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或者支持员工参加外部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最后,合理投入是保障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选择适配的技术与方案,确保成本可控。这意味着企业要对市场上众多的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性价比以及与企业现有系统的兼容性等因素。比如,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优先选择一些轻量化、模块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逐步推进转型工作,而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全套系统。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合作,采用灵活的合作模式,如租赁软件服务、按需付费等方式,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同时借助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和经验,保障转型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