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4.0到5.0:数据要素驱动产业链融合创新(中)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99 来源:董见未来

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会成为产业链的关键“链主”,那应该如何成为“链主”呢?“链主”需要具备哪些资源和能力,以及如何构建这些资源和能力呢?这些都是企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为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撰写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综述报告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案例。

01

军工案例:中航工业生产一飞院

以中航工业生产一飞院(设计生产运-20系列)为例来说,第一设计院原本只负责设计,完成后就不再参与后续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影响力、主导权和价值创造空间。

通过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系列化管理变革,他们充分考虑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协同,确定“全面综合和统筹规划标准规范、型号数据、数字样机体系环境等多个管理要素”的总体思路。

在数字化转型中,第一步建立全要素融合的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和数字化研发环境;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维度数字样机,包括功能样机、性能样机、几何样机;第三步在已构建的数字样机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数字化平台上与合作伙伴共享“数字样机”信息,成为价值链上的以虚映实、以虚驭实和以虚代实的“链主”企业。

数字化赋能中航工业一飞院的关键是它开发积累了一批“数据超级资源”,比如基于需求调查和流程调查,开发出一整套数字样机,并运用知识管理方法对数字样机的迭代升级版本进行严格管理。

其次,它构建了一个“超级平台”,将数字样机分享给众多的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化的数据分享模式,从线性体系转变为并行模式,而且该平台形成了闭环,飞机试飞数据能够及时回传到研发中心,大大加快了产品的迭代速度。

同时,通过反向优化数据共享,形成了一种基于人和系统、数据集成的“超级技能”。如今,它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还能与客户共同创新,为客户提供前瞻性的预判。运-20数字样机资料的80%具有通用性,只需进行20%的定制化,再加上严格的版本管理和数据共享,成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这在军工领域是一个成功范例。

02

农业案例:象屿集团

农业数字化转型难度最大,复杂度高、离散性广、管理水平低。福建象屿集团在农业产业链上通过系列化的数字化工具,融合了产业链各个环节,如在产业链前端打造了“兴兴象农”APP。

这个APP紧密围绕农民的痛点问题,让农民可以在线购买化肥、种子,预定粮食运输服务,实时查看银行转账信息,将碎片化的资源转化为综合性资源优势。

针对以前粮仓存在的各种造假问题,他们通过开发利用“粮仓数字化平台和“屿云仓”智能管理”等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利用传感器对粮仓的进出进行科学管理,做到智能仓储可视可控。

在产业链中后端,象屿集团通过“屿链通”将供应链金融与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提高了产业链的集中度。在产业链后端,通过屿链通库存的“数据水位线”管理模式,做到精准的库存控制、智能化预警、供应链协同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持续优化。

更重要的是,象屿集团对农业产业链的这种数字化能力不仅应用于农业,还拓展到了其他相关产业,将农业产业落后、离散状态转变为具有稳定性、可控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状态。

03

服务业案例:怡亚通

深圳的怡亚通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供应链服务,服务对象涉足多个企业和产业。为了通过高效服务,怡亚通用数字化赋能前台、中台和后台。如,用小怡家赋能前台销售,用数字化专业模块服务中台,将人力资源、财务数字化支撑后台,通过服务体系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组合化,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众多产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杠杆作用。

04

制造业案例:美的集团

美的集团“十年磨一剑”,针对制造企业的诸多痛点问题,通过企业战略与数字化战略高度匹配的组合拳逐层解决,将管理优化、产品领先、运营卓越与全球经营,与数字化的“信息化再造、“双智”战略、全价值链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紧密配合,大大降低了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打造了五个达沃斯“灯塔工厂”。

通过业务流程的“五全”、企业要素的“五数”、智能化管理运营的“五智”为智能化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的集团成功地从服务于C端的家电企业拓展为同时服务C端和B端的科技企业。

05

小结

这四个案例说明,原本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落后地位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是可以在产业链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将原本的实体资源转化为“数据资源”、将合作伙伴和客户用“虚拟平台”连接,将人的技能与数字化与自动化智能化技能高效整合,构建了新的能力体系,从而在产业链中获得了新的差异化优势。

但是,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也需要持续投入,只有经历了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数据化的系统变革过程,才能为工业5.0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