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90%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失败了?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次数:127 来源:逆向工作法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已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数字化、智能化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奔跑。

对企业来说,搭上这趟“数字化列车”甚至关乎未来几十年的生死存亡!

既然数字化转型这么重要,为啥还有那么多企业栽了跟头呢?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辆豪华跑车,但不会开,结果撞了墙——这就是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

根据埃森哲的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从2018年的可怜巴巴的7%上升到了11%。

虽然有进步,但这个数字还是低得让人瞠目结舌。而且,大部分成功的企业都是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

为什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失败率如此之高?根据实际案例与过往研究,本文给大家总结了几个“雷区”,看看你的企业有没有踩中。

01

数字化转型的5大雷区


第一,缺乏顶层设计。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嘴上说着“数字化转型很重要”,但实际上很多是被外部形势“逼上梁山”,采用“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追随者模式

这就像你看到邻居买了一台最新款冰箱,你也跟着买一台一样的,却没考虑自己家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大的冰箱。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差异巨大,部分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愿景,没有将数字化战略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只是简单地随大流。

其次,多数企业没有基于自身业务现状、IT现状从顶层设计上搭建企业架构,各业务线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自为战。

这就像一个家庭里,爸爸买了苹果手机,妈妈用的是华为,孩子玩的是小米,结果大家想共享照片时发现——啊,连不上!

最终的结果就是信息接口不畅、信息流动效率低、资源重复配置率高,简直是在“数字化”的名义下浪费钱。

第二,忽视组织作用。

部分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变革时,依然保持着“一言堂”的高度集权组织模式,没有建立起灵活敏捷的组织来适应变革。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部门墙”比长城还高,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在组织上形成合力推动数字化变革。

更糟糕的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只是作为“打杂的”职能支撑部门存在,在变革过程中话语权低得可怜,工作推进慢如蜗牛爬行。

第三,思维模式滞后。

一方面,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它能像魔法棒一样立刻带来奇迹。

他们盲目推崇数字化技术,认为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就是转型成功的“灵丹妙药”,实行“拿来主义”,投入大量资源大搞平台建设,却忽视了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及相关配套建设,导致实际落地效果差,资源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观念相当局限,只把手机只当电话用,却忽略了它还能导航、拍照、支付等无数功能。

他们忽视管理数字化的辅助支撑作用,视角局限于技术本身,对价值链的前后端考虑不足,简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四,缺乏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部分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变革时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力量搭建平台,就像请了一群装修工人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但自己却不知道开关在哪里、水管走向如何。

他们没有在变革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力量,企业对数字化的应用是被动式的,未来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主动创效的能动性及能力均略显不足。

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IT+业务”多专人才的培养路径,在人才招聘、培训、晋升、激励的保障制度上建设不足。

人才队伍建设的落后导致企业数字化的主动权并没有真正被企业自身掌握,而是被外部供应商牢牢攥在手里。

第五,企业标准化程度低。

许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变革时未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一是内部流程存在权责不清、流程繁多、流程与流程之间存在割裂等问题;二是没有建立标准化规范,数据规范、设计规范、文本规范等制度均未建立。

这就像你想用乐高积木搭建一座城堡,却发现每块积木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根本无法拼接!

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势必会为数字化转型带来重重困难,在数字化转型前的前置工作过长,要么不做标准化工作导致转型失败,要么在繁杂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放弃最初的目标,最终变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02

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要想通过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实现新时代的破局点,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制胜法宝”。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

数字化规划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起点,需充分考虑企业的目标愿景、业务发展、信息化现状等情况,摒弃“大而全”的完美主义思想,制定贴合企业实际的“准而精”的战略。

记住,战略规划要强化落地性,一个能“为我所用”有效落地的战略规划远胜于盲目跟风迟迟不能贯彻落实的战略“鬼话”,毕竟实用的自行车比永远停在车库里的豪华跑车更有价值!

同时,数字化转型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而非IT部门的单打独斗。

数字化项目具备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一把手改革的决心与魄力,不仅能够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认识,还能在改革过程中有效协调内部冲突,促进数字化转型有效落地。

第二,转变思维模式。

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跳出传统项目模式下的思维定式。数字化的出发点是感知,因此企业要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转型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需要树立全员数字化思维,从单纯的技术迭代更新转变为具有商业思维、产业思维、管理思维、数字思维等全局复合思维,变“经验判断”为“数据说话”,实现个人能力到组织能力的转变。

第三,巧用外部资源。

一方面,利用专业的咨询机构,从整体角度为企业定制化地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避免自有员工在制定规划中过于关注自身未来的工作,产生定位偏差,以及数字化变革造成企业内部人员直接的冲突割裂。

另一方面,善用成熟技术平台,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需要从零开始创新技术、创建平台,对于体量较小的企业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成熟平台进行沿用或定制化的升级,平衡投入与产出的矛盾。

第四,建立适应性组织

组织是数字化成功转型的重要支撑,就像骨架支撑着人体一样。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而传统职能型、矩阵型的组织模式,过于依赖集团总部、高层的中央管控,缺乏灵活应变的管理机制,与数字时代的特征背道而驰。

相比之下,网格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等互联网式的组织架构更符合时代要求,敏捷的组织架构能够快速实现技术向价值赋能者传递,让数据信息快速为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就像一支特种部队,每个人都能独立作战,又能紧密配合!

第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企业更应该思考如何保持优势、扩大优势,而这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数字化团队需要一个具备数字化思维和业务前瞻性的领导,统筹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及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由公司高层且话语权较强的领导担任。

其次,建设一批既懂数字化又懂业务的多才员工作为支撑,一方面是在人员招聘上有所侧重,重视复合背景员工招聘,另一方面是基于现有员工进行定制化培训,实现人才的转型。

第六,重视前端人员和业务人员能力建设。

数字化有效运转的大前提是企业业务的持续性,没有良好的业务业绩作为支撑,数字化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发挥。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下企业的必修课,然而这门必修课能否及格是需要企业下定决心不断学习、找准自身定位、做好辅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