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成功“落地”,必须克服“中线割裂”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169 来源:黄磊Martin
这个主题构思了好久,一直想着笔去写,但同时,一直也有一定的顾虑,因为观点很有可能会像那句著名的歇后语那样:“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既得罪管理咨询行业的朋友,又得罪软件行业的朋友。
但是“落地”这个事,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又无比的重要。
因为,无论是管理咨询阶段的数字化规划方案错位,还是软件实施阶段的“自以为是”,大概率都会将管理体系“落地”这件事情做得“驴头不对马嘴”。
在本号前作:数字化转型需求侧三部曲之三:数字化转型之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双钻模式”,给这种现象取名为“中线割裂”现象,如下图所示:
从整体上看管理咨询主要对“Step1+Step2”阶段负责,软件实施对“Step3+Step4”阶段负责,管理咨询不负责“落地”,软件实施不考虑“方案”是最常见的“割裂”问题。
咨询或者软件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们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说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概率是“70%”,那么,“中线割裂”问题导致转型失败的概率起码占据一半,即“35%”的概率。
以下,我会对“中线割裂”的两种现象分开进行场景呈现:
其一,管理咨询不负责“落地”的现象:笔者十年之前在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做项目的时候,各层级管理者最常挑战我的问题就是:“黄老师,您们的咨询建议很不错,是否负责落地?”,管理咨询方案无法“落地”,也成为好似动画电影《哪吒》中“人们心中像高山一样的成见”。
后来,为了打破这个成见,我后来加入了一家自己咨询的企业,用4年的时间将组织管控方案、大运营体系、绩效薪酬体系全部落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管控治理效果,那是后话,暂且不表。
——当我重返数字化转型咨询行业之后,一位非常资深的管理咨询顾问朋友问我:“老黄,你总挂在嘴边上的咨询'落地',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我想了一下,回答她说:“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负责出方案,并且要协助企业‘发文’或者‘上系统’”,我管理咨询行业好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哎,这不是客户自己的事情吗?”
可见,在传统的管理咨询中,最终提报客户的是一套纸质的“成果”(其实软件产品也是一套成果,只是这套成果的约束力更强),咨询老师只对这套成果负责,并不对客户如何去应用负责。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字化项目里是行不通的,因为最终的客户的业务数据需要在数字化系统里“运行”,倒逼咨询顾问确保方案适配的同时需要保障落地。
其二,软件实施不考虑管理体系方案现象:这种情况也非常的常见,在本号前作数字化转型需求侧三部曲之二: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这么难?中提到的那位“随便你们咨询怎么出方案,都无所谓,反正最终还是要按照我所熟知的方式来进行实施”的软件项目经理那样,可以完全无视前期的咨询方案,交付一个所谓“标准化”的软件产品。
当以IT牛马主导的,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工程师思维,对线看起来不太着调,无法落地的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尤其是前期咨询方案无法将管理模式、流程准确的呈现在逻辑缜密的计算机语言中,那么软件项目组干脆就抛弃咨询顾问前期所构建的方案,按照他最熟悉的方式完成软件产品的部署和实施。
以上的“中线割裂”现象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是管理学与计算机学科两门学科甚至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冲。但只有管理体系规划阶段和软件实施阶段能够实现互相握手而非相对割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这就好比在沙滩上你就要穿花衬衫大裤衩,而在正式场合就要西装西裤一样,着装需要与场合适配和统一。如果在沙滩上西装笔挺或者在正式场合上身西装,下身短裤的装扮,形象难免“塌房”,如下图:
那么,如何解决数字化转型的“中线割裂”问题呢?
解法一:“一分为二,规划先行”。理论上来说,企业内部各种制度、流程是定义企业实际运行的各种管理活动,而这些管理活动是由人和IT系统配合实现的,在本号前作AI时代的管理范式会被DeepSeek们解构吗?中提到“一分为二”模型,如下图:
在数字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集团的所有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区分哪些需要用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表达”,而哪些工作还适宜用人工进行操作?业务活动进行数字化的目的是什么?在某些大流程中是否有需要线上和线下需要配合的工作?
在整体规划明确的前提下,就可以有效解决业务层面的“目的”与数字化实施“结果”偏离的“中线割裂”现象。
解法二:“方案适配、落地有效”。在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咨询顾问的方案有两个维度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对于甲方来说,方案是否能够适配并赋能组织运营管理体系;另外一方面,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在信息化系统上落地实施。如下图:
我们所规划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虚拟系统对企业物理现实世界的还原度能够达到多少比例(65%还是其他?),是衡量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准。
某软件企业说数字化转型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商业模式重构。这种说法是有Bug的,商业模式重构是战略层面的事情,数字化转型确实是重要的“工具”,也是战略解码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将数字化转型置于企业战略之上。
解法三:“规划指导实施、有效拉通‘中线’”。咨询顾问和实施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房屋设计师与工程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数字化转型成功最好的状态是前期做规划的咨询顾问和后期负责实施的项目经理之间能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就像工程施工企业的“按图施工”一样。
前期负责规划的管理咨询顾问能够在实施阶段也能够指导软件实施团队的过程,管理方式可以参考“设计变更管理流程”;而主导实施阶段的项目经理有条件的话可以参与前期的规划过程,如果无法参与,至少要在中线阶段能够和咨询顾问进行充分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
当然,数字化转型中所有乙方的努力都是在为甲方服务。对数字化转型有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将全过程统筹到位,优秀的甲方才是这件事情成功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家人和朋友问我,你现在发表的文章是你多年的思考和整理,为什么不以有偿授课或者线上课的方式进行售卖?
我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市场化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只有在“中观”托举企业转型升级,才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只有经济好,我们这些从业者才能有更多的实战机会。
百年前,胡适先生在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演讲,其中有一句话:“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落空)。”
先生已逝,言犹在耳。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大了,但还不够强,唯有转型升级才能够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而从大到强的重中之重是体系、标准、方法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解决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问题,现在需要解决从“我要干”到“我会干”的问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全社会的认知提升,不仅于数字化转型,当然,数字化转型也是最重要的认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