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讨论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原文传送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仅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吗?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实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变,需要遵循 "三步走" 战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可落地的转型路径。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
一、战略规划阶段:绘制转型路线图
现状诊断
-
用成熟度模型评估当前水平(如:信息化 3.0 / 数字化 2.0 / 智能化 1.0)
-
识别关键痛点:生产设备联网率低、跨部门数据孤岛、人工决策占比过高等
目标设定
-
短期(1-2 年):完成核心业务数字化
-
中期(3-5 年):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
-
长期(5-10 年):实现全业务场景智能化
资源配置
-
设立转型专项基金(建议不低于年营收的 3%)
-
组建跨部门团队(CTO+CIO + 业务骨干)
二、实施路径设计:构建三层技术架构
(1)信息化底座升级
-
基础设施云化:将核心系统迁移至混合云(如某制造企业通过华为云实现 30% 成本降低)
-
流程自动化:部署 RPA 机器人处理重复性工作(银行用 RPA 处理 90% 票据录入)
(2)数字化能力建设
数据中台搭建:

IoT 设备接入:工厂部署 5G + 工业网关,实现设备状态实时采集(三一重工通过 18 万台设备联网提升 20% 生产效率)
(3)智能化应用落地
AI 模型训练:
-
客服场景:用 BERT 模型构建智能问答系统
-
生产场景:部署 CNN 视觉检测系统(某电子厂缺陷检出率提升至 99.9%)
决策智能化:
-
供应链:用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库存(某电商平台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
营销:基于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推荐(抖音推荐算法使日均使用时长增加 35 分钟)
三、关键成功要素
数据治理体系
-
制定《数据标准管理办法》,统一主数据编码(如某车企统一零件编码减少 80% 重复数据)
-
建立数据安全沙箱,实现敏感数据脱敏处理
组织能力转型
-
培养 "数字原生代":对员工进行 AI 工具培训(平安集团开展全员 AI 认证)
-
重构绩效考核:将数据应用成效纳入 KPI(如数据驱动的决策占比)
生态协同创新
-
建立联合实验室(美的与阿里云共建 IoT 实验室)
-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海尔主导制定大规模定制国家标准)
四、风险防控措施
技术断层风险:在信息化系统中预留 API 接口(如某银行核心系统改造时保留 50% 传统模块)
成本失控风险:采用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验证模式(某零售企业先试点智能货架再全国推广)
人才短缺风险:实施 "数字化人才青苗计划"(内部培养 + 外部引进双轨制)
五、行业实践参考
-
制造业:海尔 COSMOPlat 实现用户需求直接驱动生产,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50%
-
医疗行业:腾讯觅影 AI 辅助诊断系统已在 200 家医院应用,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提升 30%
-
农业:极飞科技用无人机 + AI 算法实现精准施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40%
这种转型本质是将企业运营逻辑从 "经验驱动" 转变为 "数据驱动",最终实现 "智能驱动"。关键要把握三个节奏:先打通数据流(信息化到数字化),再激活数据价值(数字化到智能化),最后实现价值闭环(智能反哺业务)。建议从高价值、低复杂度的场景切入,形成示范效应后逐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