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我国数据资源发展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5-06-22 浏览次数:131 来源:博雅数字化转型

一、数据资产化全面加速,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根据《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6年我国数据资产化率将突破15%,国有企业将成为主力军,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率先建立数据资产入表标杆项目。

区域协同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依托算力集群(如张家口“算力之都”服务器规模达3.01万P)与数据交易所联动,探索跨域数据流通规则。

技术创新提升治理效率

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广泛应用:深圳数据交易所利用区块链实现权属存证,医疗领域通过隐私计算使跨机构联合计算效率提升50%;非结构化数据自动化清洗率从40%提升至70%,治理成本降低30%。

多模态治理中台助力数据整合,蚂蚁密算等工具实现非结构化数据自动化标注与血缘追溯,人工干预成本降至30%以下。

 

二、市场生态分层演进,交易规模倍增

全国性交易体系形成

数据交易市场分层为“国家级(上海数交所)+区域级(长三角数交所)”,2026年交易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目标备案规模达300亿元。

供需对接创新:“数据使用权置换”模式兴起,物流企业通过激活国企数据资源实现年增收2亿元。

场景应用深度拓展

数据在反向定制、智慧医疗(如骨科手术机器人数据估值1000万元)、碳减排优化等场景落地,助推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

金融领域探索数据资产证券化,2026年目标发行百亿级ABS,并纳入公募REITs底层资产

 

三、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强化

算力与网络支撑能力跃升

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 EFLOPS,八大枢纽节点新增算力占全国60%以上;5G基站超425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6.56亿,为数据生产与流通提供底层保障。

数据确权与流通规则突破

交通、医疗等垂直领域发布10项确权指南,明确“三权分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跨区域交易成本降至10%以内,数据流动性显著增强。

动态估值模型(质量×场景×合规性)缩小同类数据价差(当前最高达10倍),推动会计入表与市场估值趋同。

 

四、绿色发展与全球竞争力提升

碳数据联动机制激活

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数据优化减排,碳交易收益预计2026年贡献超50亿元。

全球数字经济布局深化

中国数据交易规模占全球13.4%,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驱动,数字资本与贸易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10%。

关键挑战与突破路径

合规风险:数据跨境流动安全需依赖隐私计算等技术强化防护。

人才短板:《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方案》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撑数据要素价值挖掘。

 

结 语

2026年,我国数据资源发展将呈现“资产化加速、交易倍增、场景深化、全球领先”的特征。在政策、技术、市场与基础设施的协同驱动下,数据要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