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六部委: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发布时间:2025-06-23 浏览次数:146 来源:博雅数字化转型

 

一、核心难点

1.产权界定模糊

数据具有非排他性、易复制性,导致确权难、溯源难。例如,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权、医疗机构持有权、加工方使用权等多方权益冲突,法律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确权标准。

《数据二十条》提出的“三权分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虽淡化所有权,但实践中仍存在“持有权归属不清”问题,如交通数据归政府还是运营企业尚无定论,抑制数据流通意愿。

 

2.交易市场发育滞后

全国缺乏统一数据交易市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交易所规则互不兼容,数据产品跨区交易成本增加30%。例如,某车企用户画像数据在A交易所定价500万元,在B交易所需重新确权评估,耗时超3个月。

数据资产ABS等融资工具仍处试点阶段,2025年首单数据ABS规模仅1.3亿元,且依赖AAA级担保,中小企业数据资产难以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3.价值评估体系缺失

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落地困难,现有评估方法难以精准量化数据价值,且技术成熟度不足。例如,某电商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在私募交易中估值1.2亿元,但会计入表时仅确认3000万元无形资产,导致财务报表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

 

4.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

数据流通面临存储泄露、篡改滥用等隐患,安全防护技术(如隐私计算)尚未完全成熟,企业合规成本高企。例如,福州市发布的《数据元件白皮书》指出,数据元件需解决全流程安全可信问题。

 

5.行业协同壁垒高

企业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跨领域融合应用不足。例如,药易购等企业虽构建了产业大数据平台,但跨行业数据共享仍受限于利益分配机制缺失。

 

6.制度体系滞后

政策法规与市场实践脱节,如数据资产入表、跨境流动等创新缺乏配套细则。国家数据局虽将2025年定为“改革攻坚年”,但地方试点与全国统筹仍需时间衔接。

 

7.技术支撑不足

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依赖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但规模化应用尚处早期。例如,泰州市DSSN数联网平台虽实现“可用不可见”,但跨区域技术互通仍存障碍。

 

8.市场主体动力不足

中小企业因数据开发成本高、收益周期长而参与意愿低,且缺乏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降低交易风险。

 

 

二、有效路径

1.制度层面

加快数据产权立法,完善“三权分置”实施细则,探索数据元件等中间态产品的合规标准。

建设全国统一交易平台,推动公共数据场景化开发(如“数据要素×”行动)。

 

2.技术层面

强化隐私计算、数据元件等技术底座,构建安全可信的流通环境。例如,研发多模态数据治理中台,目标将非结构化数据自动化处理率提升至70%。

建立“数据-碳”联动计量模型,2026年前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落地试点。

 

3.市场层面

构建“央国企数据资源+民企场景应用”联合体,通过数据使用权置换(如电信数据与电商营销场景对接)激活长尾市场。

建设跨境数据保税区,在自贸区试点国际数据合规流动规则,规避欧盟GDPR等贸易壁垒。

 

4.生态层面

推动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数据资源进行会计处理,即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做初始计量并纳入资产负债表,撬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牛鼻子”。

 

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在相关区域组织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部省协同的公共数据授权机制,有效利用大规模的公共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