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成本与效益的“剪刀差现象”
发布时间:2025-06-23
浏览次数:123
来源:流程与架构
在对接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过程当中,经常会被问到: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成本是多少?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多久能够收回投资?特别是面对B端客户,这个问题更是不得不提前思考。企业一旦开始践行数字化转型,就面临着成本的支出,包括咨询、规划、设计、采购、运营、运维、升级、推广等,而收益包括生产效率提升、成本结构优化、隐形损耗降低、创新能力升级、产品迭代加速、客户体验和忠诚度双双提升、辅助企业决策、市场份额扩大等。但是经常听到客户抱怨数字化转型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想中的收益,这种抱怨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成本支出的真金白银,显性成本可量化;效益更多的是隐性的、难量化的一些指标,一显一隐一出一进,给人的差距太明显;二是“剪刀差现象”,支出在前,收益在后,前期支出与收益不成比例,难以快速看到成效,综合下来就只看到支出而看不到收益,自然收获不少抱怨。
在数字化转型项目实施落地方面涉及到的成本包括咨询、规划与设计费,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额外的使用成本,主要如下:
(1)人员培训成本:引入新的数字化工具与系统后,员工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方法,适应新的工作流程。这就需要企业组织大量培训活动,包括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外部培训师的聘请、员工培训期间的工资支出等。
(2)系统维护与升级成本:数字化系统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持续维护以确保稳定运行。这包括软件漏洞修复、硬件设备保养、系统性能优化等工作,企业往往需要聘请专业的运维团队或与第三方运维服务提供商合作,每年的运维成本可能占软硬件采购成本的10%-20%。同时,随着技术发展与业务需求变化,系统还需定期升级,升级费用同样不可小觑。
(3)数据管理成本: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但数据的收集、存储、清洗、分析等环节都需要投入成本。存储大量数据需要购置高性能存储设备,数据清洗与分析则需要专业的数据团队与工具。此外,数据安全防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防止数据泄露、丢失等风险。
(4)业务流程调整成本:数字化转型通常伴随着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这可能涉及部门职责调整、岗位重新设置、工作流程改变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员工抵触、业务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业务效率下降,产生额外成本。
前期成本的大量投入,而效益在转型前期往往难以迅速显现,这种“剪刀差现象”给企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较大的资金投入成本支出,影响企业持续投入的决心和项目的正常实施;另一方面,效益滞后容易使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产生怀疑与抵触情绪,降低转型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转型项目中途夭折。
为保证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当提前制定制定相应的策略,主要如下:
(1)制定全面预算: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前,应制定涵盖所有成本项目的全面预算,包括常规成本与额外使用成本,并预留一定弹性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同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控与分析,及时调整不合理支出。
(2)分阶段推进转型:将数字化转型项目分解为多个阶段,逐步投入资源,根据前一阶段的实施效果与效益产出,合理调整下一阶段的预算与计划,避免一次性大规模投入带来的资金风险。
(3)注重人才培养与储备:在转型前期,加大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团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员培训成本,还能提高转型项目的实施效率与成功率,加快效益产出。
(4)强化成本效益分析:定期对数字化转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各项投入的产出效果,及时优化转型策略与方案,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性,逐步缩小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剪刀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成本与效益“剪刀差现象” 不容忽视,尤其是转型前期的额外使用成本,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只有合理控制成本、加快效益实现,企业才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