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聚焦新质生产力,看好15个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2025-06-24 浏览次数:200 来源:制造前沿

 

 
15个重点产业领域解读
 
 

6月21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5年中期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指出,在未来五年的“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迈入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黄奇帆强调,要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从增量角度出发,必须重点聚焦中央提出的15个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那么,这15个产业究竟涵盖哪些领域呢?

 
01
战略性新兴产业(9大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产业。它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我国于 2012年开始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并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实时调整。2023 年制定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九大产业,涵盖3000多种产品。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2. 高端装备制造业  

涉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轨道交通等,是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

3. 新材料产业  

包括高性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是支撑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基础。

4. 生物产业  

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是推动医疗健康、农业现代化和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5. 新能源汽车产业  

包括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等,是推动交通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6. 新能源产业  

包括风电、太阳能、氢能、储能等,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7. 绿色环保产业  

包括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8. 航空航天产业  

涉及航天器、卫星、航空装备等,是拓展国家空间活动能力、推动科技前沿探索的重要领域。

9. 海洋装备产业  

包括深海探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些产业不仅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力量。

02
未来产业(6大类)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科技和未来趋势发展的新兴领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主要包括以下6大类:

1.未来制造: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

2.未来信息: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加速培育智能产业。

3.未来材料: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应用。

4.未来能源: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装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5.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极地等领域,研制相关高端装备,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

6.未来健康: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了先进智能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03
国资委部署专项行动,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央企要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在关键领域和未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在10个以上重点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央企重点布局以下领域(不完全列举):

今年5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要求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推动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制度机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面对新型国际关系、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也是谋求“十五五”时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