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数据资产管理: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25-06-27 浏览次数:80 来源:博雅数字化转型

一、现状分析

政策驱动加速数据资产化进程

2024年1月1日起,《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明确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方法,推动数据从“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产”。

国家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数据在工业、医疗等12个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目标到2026年数据资产化率提升至15%以上。

数据资产入表实践逐步深化

 

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上市的5000多家企业中,有1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的相关事项,共涉及入表金额21.64亿元。其中,88家上市公司将数据资源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占比63.57%。

非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截至2025年3月31日,国内已有330家非上市公司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情况,地方国企成为数据资产入表的主力军,共有275家地方国企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情况。

 

区域协同与技术创新深化

区域协同: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依托算力集群与数据交易所联动,探索跨域数据流通规则。例如,张家口“算力之都”投运服务器172.24万台,算力规模达3.01万P。

技术创新: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广泛应用,深圳数据交易所利用区块链实现权属存证,医疗领域通过隐私计算使跨机构联合计算效率提升50%。

 

数据交易市场分层发展

全国形成“国家级(如上海数交所)+区域级(长三角数交所)”市场体系,2026年数据交易规模目标突破2000亿元。

 

 

二、核心挑战

制度性卡点

产权界定与交易机制滞后:数据具有“非排他性”“易复制性”等特征,导致确权难、溯源难。例如,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权、医疗机构持有权、加工方使用权等多方权益冲突,法律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确权标准。

交易规则碎片化:全国缺乏统一数据交易市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交易所规则互不兼容,数据产品跨区交易成本增加30%。

 

技术性痛点

多模态数据治理能力不足:非结构化数据(如工业时序数据)自动化清洗率仅40%,人工干预成本占比超60%。数据血缘追溯技术成熟度不足,某银行因数据血缘断裂导致风控模型误判,年损失超2000万元。

估值标准缺失:同类数据市场价差高达10倍。例如,某电商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在私募交易中估值1.2亿元,但会计入表时仅确认3000万元无形资产,导致财务报表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

 

市场性堵点

供需错配与生态割裂:供给侧“国企主导、民企观望”,2025年A股数据资产入表规模22亿元中,央国企占比67%(如中国移动入表6.16亿元),而民企因数据治理成本高(单项目投入超500万元)、合规风险大,参与率不足15%。

数据资产“重资源轻应用”:某能源国企确权数据规模超10PB,但商业化开发率仅3%,大量数据闲置。

 

 

三、未来趋势

 

制度创新:破解数据确权与流通难题

分类确权试点:针对交通、医疗等垂直领域发布10项确权指南,明确“三权分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规则,降低权益纠纷风险。

统一交易规则:推动区域交易所互认标准(如长三角与京津冀),跨区交易成本目标降至10%以内,提升数据流动性。

 

技术升级:释放数据潜能

可信数据空间中台:研发多模态治理工具(如蚂蚁密算),实现非结构化数据自动化标注、血缘追溯,减少人工干预成本至30%以下。

动态估值模型:构建“质量×场景×合规性”三维评估体系,推动会计入表与市场估值趋同,缩小同类数据价差(当前最高达10倍)。

 

生态协同:激活长尾市场

央国企+民企联合体:以电信、能源等国企数据资源对接电商、物流民企场景,目标2026年民企参与率从15%提升至30%。

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在自贸区建设“数据保税区”,对接欧盟GDPR等国际规则,规避贸易壁垒,目标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25%。

 

金融创新:实现资本转化

数据资产证券化扩容:2026年目标推出百亿级数据ABS储架发行,并探索数据资产纳入公募REITs底层资产。

碳数据联动机制:建立“数据-碳”联动计量模型,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数据优化减排量,碳交易收益预计2026年贡献超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