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四方面推动AI技术和数字安全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次数:68 来源:榆林市工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

8月6日,在ISC.AI 2025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现在,我们正身处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化加速发展。

伴随着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的涌现,网络威胁也随之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推动AI技术和数字安全的融合发展成为助力数字化建设、提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邬贺铨如此说道。

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更好地提升安全防护能力,邬贺铨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要深化行业大模型协作,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尽管基础大模型展现出了强大的通用能力,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却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场景适应性有限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破解之道需要大模型技术提供方与金融、医疗、制造、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紧密携手,深度理解行业知识图谱与核心痛点,共同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为模型注入行业灵魂。同时,着力降低应用门槛,探索“行业大模型即服务”等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和工具链,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定制化的AI能力,真正释放行业大模型驱动产业升级的普惠价值。

第二,要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提升效率与可及性。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深刻改变了云计算生态。未来的方向在于模块化与解耦化将庞大的单体模型拆解为灵活的功能组件,通过“IaaS+PaaS+SaaS”的创新组合构建新型AI平台,让企业能按需选配、灵活部署,大幅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同时,必须持续聚焦模型效率优化,大力投入模型压缩、高效训练和推理加速等技术,在保持强大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与能耗成本。

第三,要创新升级数字安全防护体系,构建AI驱动的主动免疫。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威胁态势,传统被动、碎片化的安全防护已力不从心,亟需根本性变革。安全能力必须加速向云端迁移和服务化转型,实现弹性扩展与按需交付,让安全即服务成为保障数字世界的坚实屏障。数字安全企业应着力构建覆盖预测、防御、检测、响应、恢复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安全运营框架,整合流程、人员与技术,形成闭环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AI尤其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赋能威胁狩猎、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主动免疫模式跃升。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保障AI系统自身的安全,加强对模型鲁棒性、可解释性的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验证机制,并积极构建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确保创新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第四,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数字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数据跨境规则、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标准等领域深化对话,寻求共识。同时,要共同应对利用AI进行深度伪造、网络犯罪等新型安全威胁,建立有效的互信与合作机制。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摒弃零和思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技术、人才与数据的健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