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做什么职位,数据在职场中无处不在。在工作中,我和很多不同风格的数据团队打过交道,待过数据建设在不同阶段的公司。个人认为,数据服务于公司运营,有以下5个不断进阶的层次。
准确
是的,准确。很多人可能觉得,什么,这不是很简单嘛,还能算要求?其实不然,例如,在传统的B2B2C的行业,如何追踪你的商品通过经销商卖出到门店的销量?哪怕在现在,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无法准确追踪的,这背后,是一个“渠道管理”的重大命题。而在互联网行业,以电商为例,GMV(销售额)可以有按支付订单口径的GMV、剔除未支付订单的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和退货的GMV、剔除优惠券、补贴的GMV等等。
准确的口径,对传统行业而言,是如何通过渠道管理将相对正确的数据记录在系统里。
而对于互联网电商行业,是从众多口径里,选择一个能反映业务真实运营状况和健康度的指标。
分析
数据准确其实是个一维指标,反映某个信息,然而这个准确的数据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情况?这个准确的数据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多维的数据对比,环比、同比、AB对照组对比看好坏;下钻、上卷找原因。这个就是数据分析了。分析往往是基于已有的数据进行梳理和拆解,典型的就是从一个目标数据通过公式拆成一个个因子,通过各个因子的变量分析对数据结果作出解释。
洞察
分析能帮忙识别趋势和变化,但洞察却需要基于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与分析不同,数据洞察需要结合业务场景,作出判断性的结论。比较知名的零售行业的例子,是啤酒和纸尿裤的案例,观测到啤酒和纸尿裤的销量数据有相关性,这叫分析;指出因为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奶爸,承担了家庭购物的责任,导致相关性很高,这叫洞察。看到居民存款金额在上涨、贷款在减少、房地产成交放量,这叫分析;指出成交房产是刚需人群在房价下行下的需求释放,卖方拿了钱没有扩张债务而是选择存款,判断房地产市场仍在震荡下行周期,这叫洞察。
洞察一定是简单的,有清晰的观点和判断的。如果一句话讲不清楚,那就不是洞察。
预测
有了分析和洞察,能否基于这些对业务的发展做出预测是评估数据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能否从执行视角上升到策略视角的关键。数据一定是服务于业务判断和策略制定的,数据,能否指出一个清晰的业务发展方向?
呈现
最后一个往往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也是为什么会有数据同学抱怨领导不懂业务的原因之一。数据分析的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在做出洞察、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的假设,用很多个维度进行思考之后才能有比较清晰的结论。尤其是有些情况,显著性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数据往往力求全面,把所有的分析结论一股脑儿堆上去。这在数据工作中,其实犯了大忌。
数据工作的目的一定是推动业务的发展的,辅助业务判断。因此在呈现数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目标受众、考虑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对不同风格的受众,在呈现上做差异化。有的老板不喜欢看数据逻辑,喜欢感性的结论,那就不要去做数据逻辑的长篇大论;有的老板重视逻辑,那就呈现数据分析的框架。前者更偏视觉化的呈现、后者偏文本型的层次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