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主要核心方向解析
发布时间:2025-08-27 浏览次数:38 来源:博雅数字化转型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核心方向解析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构建安全可信、高效协同的数据流通环境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制度与生态的协同推进,旨在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其核心方向可归纳为以下三大体系:

一、技术体系构建:突破关键技术,夯实基础设施

  1. 核心技术攻关
    • 聚焦数据确权、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等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标准。例如,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保障数据流通安全;利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数据来源可溯、行为可查。
    • 探索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创新,提升数据洞察力与业务创新能力。例如,在工业领域通过实时数据调价机制优化供应链效率。
  2. 标准化建设
    • 加快制定参考架构、功能要求、运营规范等基础共性标准,推广标准应用示范案例。例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首批可信数据空间产品功能评估结果,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流通规则、安全审计等治理框架,探索数据交易合规性评估机制。
  3. 基础设施完善
    • 打造一站式服务基地,提供数据分析工具、轻量化数据接口等普惠性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用数门槛。
    • 推动数据空间互联互通,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流通网络。

二、制度规范完善:明确治理框架,保障合规流通

  1. 政策体系持续优化
    • 顶层设计强化:国家数据局明确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将取得突破,形成覆盖重点领域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
    • 地方政策配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推出“数据券”“算力券”等补贴工具,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例如,江苏省计划到2028年打造10个以上全国标杆数据空间。
  2. 试点实践全面铺开
    •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
      :支持龙头企业(如华为、长虹)建设内部及供应链数据空间,打通数据共享堵点。例如,长虹通过数据空间推动生产制造数据、供应链金融数据安全流通,赋能质量监测与信用增值。
    •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聚焦新材料、能源、物流、医疗等领域,建立共建共治的数据流通机制。例如,医疗行业探索碳足迹数据协同利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围绕城市规划、交通、医疗等场景,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融合。例如,构建城市级数据资源体系,支撑智慧治理与应急调度。
  3. 价值分配机制创新
    • 基于夏普利值量化各方贡献,按“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原则分配收益。例如,通过立法保障分配公平性,避免平台方佣金抽成过高导致参与度下降。
    •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基础层政府购买+增值层收益分成+生态层技术服务费”体系平衡成本与收益。

三、生态培育与国际化:推动多方协作,提升全球竞争力

  1. 生态培育
    • 鼓励跨行业数据空间互联互通,形成多方参与的产业协作网络。例如,支持数据开发、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良好生态。
    •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数据空间获取低成本、高质量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化能力。
  2. 国际合作与规则制定
    • 参与全球治理:主动参与G20、APEC等多边合作机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机制。
    • 跨境数据空间探索: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构建数据跨境传递监控、存证备案、出境管控等能力体系,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3. 分阶段实施路径
    • 2024—2025年(试点突破期)
      :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建设10个以上行业级数据空间。
    • 2026—2027年(规模推广期)
      :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联互通体系。
    • 2028年(全面建成期)
      :形成覆盖重点领域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