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人工智能已从技术发展的“可选项”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必选项”,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绝非单一产业的扶持举措,而是一次关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顶层设计。

深远影响:一场重塑经济社会根基的范式革命
《意见》的出台,其意义远超通常的产业政策,它标志着中国正主动引领一场以人工智能为轴心的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将深刻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家竞争格局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一)对经济社会的全局性渗透与重构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的扩散与应用。与“互联网+”相比,“人工智能+”的渗透更深、颠覆性更强、价值创造模式更根本。“互联网+”主要解决了信息连接的效率问题,而“人工智能+”则直接切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核心,进行价值创造的范式革命。
在生产端,AI正从“工具”演变为“主体”。传统自动化是预设规则的机械执行,而AI驱动的智能自动化则具备自学习、自决策、自优化的能力。制造业将从“数控一代”跃升至“智能一代”,实现真正的柔性生产、预测性维护和零库存管理;在研发领域,AI赋能的新范(AI for Science)正在生物医药、材料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人类科学家难以企及的突破,极大加速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的进程。AI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加速器”,更是突破认知边界、开辟新知识疆域的“拓荒者”。
在分配与交换端,AI正在重塑市场机制与商业范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匹配使得个性化定价、实时供需调节成为可能,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与消费的模式将被彻底颠覆。平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将从“流量垄断”转向“算法智能”,拥有更优算法和更高质量数据生态的企业将获得决定性优势。同时,AI也催生了“零工经济”的智能化升级,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结构、就业形态和收入分配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消费端,AI将彻底改变人机交互体验和服务交付模式。高度个性化的AI助手将成为每个人获取信息、管理生活、享受服务的统一入口,重新定义消费入口的价值。体验经济将进入“可编程”时代,商品与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极大扩展,基于AI的情感交互、虚拟陪伴等新需求被创造出来,催生万亿级的新消费市场。
(二)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度赋能与挑战
《意见》将人工智能提升到赋能现代化治理的高度,其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治理能力的跃升,另一方面是治理体系的变革。
AI赋能治理的积极面体现在“精准化”与“前瞻化”。在公共安全领域,基于多模态感知的智慧警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将极大提升社会安全的保障水平;在公共服务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将在AI驱动下从“能办”升级为“智办”,主动精准地满足民众需求;在宏观决策层面,基于大规模社会模拟的“数字孪生城市”甚至“数字孪生国家”将成为可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前所未有的科学依据和沙盘推演能力,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模拟择优”的范式转变。
然而,AI的深度应用也对传统治理体系构成严峻挑战。算法决策的“黑箱”问题可能引发新的公平性质疑;数据集中化带来的超级数字权力,如何避免滥用并确保透明与问责?AI驱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如何在效率与自由、安全与隐私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深刻的制度设计和伦理法律问题。《意见》的出台,实际上是倒逼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一场深刻的适应性变革,必须构建起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监督机制。
(三)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性重塑
《意见》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关键落子。其深远影响在于,它明确了中国参与这场关乎未来国家命运的战略竞争路径:并非仅仅追求在单一技术点的领先,而是发挥自身最大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深度应用牵引技术迭代和产业生态繁荣,最终实现整体竞争力的反超。
这是一种“应用创新-数据反馈-技术优化-产业升级”的正循环战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从全球最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到最庞大的制造业集群,从蓬勃发展的数字金融到方兴未艾的智慧农业。每一个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都在产生滋养AI进化的高质量数据燃料。通过“人工智能+”行动,中国旨在将场景优势、数据优势和市场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标准优势。
此举将重塑全球AI竞争的双重格局:在底层技术(尤其是尖端架构创新)上,美国可能仍将长期保持引领;但在应用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中国有望形成独特优势,并在特定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最终,世界可能形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的AI生态体系,而《意见》正是中国强化自身体系竞争力的战略宣言。

市场机会:一座层次分明、动态演进的“价值金字塔”
《意见》的实施将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其带来的市场机会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一座由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和赋能层构成的、价值逐级放大的“金字塔”。
(一)基础层:智能时代的“钢筋水泥”
是机会金字塔的基座,具有高投入、高门槛、高战略价值的特点。
算力基础设施:AI训练和推理所需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智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以及与之配套的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不仅是硬件采购,包括绿色低碳技术、液冷解决方案、智能运维管理等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数据要素市场:数据的标注、清洗、脱敏、评估、交易等数据服务业态将蓬勃发展成为标准化的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的“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将是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模型即服务(MaaS):大型科技企业或新型AI平台企业将通过API或云端服务的形式,向外输出经过预训练的大模型能力,让广大开发者和企业可以像用电一样便捷地使用AI算力和核心算法,这将催生一个庞大的B2B服务市场。
(二)技术层:算法革命的“核心引擎”
这层是机会金字塔的腰部,是创新最活跃、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
大模型技术的垂直深化:通用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下一步的巨大机会在于行业大模型(Finance-LLM, Bio-LLM, Law-LLM等)和领域大模型。它们针对特定场景进行深度优化,在精度、可靠性和成本上更具优势,是AI落地产业的关键桥梁。
多模态融合突破:能够同时理解和生成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的多模态大模型,是通向更高级人工智能的必经之路。其在内容创作、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将爆发出惊人潜力。
边缘AI与轻量化模型:如何将大模型的能力塞进手机、汽车、摄像头等终端设备中,实现低延时、高隐私保护的本地化智能,是决定AI渗透广度的关键。模型压缩、剪枝、蒸馏等技术的创新公司将有巨大机会。
AI安全与治理技术:随着AI深入应用,模型鲁棒性、对抗性攻击防御、生成内容鉴别(AIGC检测)、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审计等“AI安全”需求将急剧上升,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黄金赛道。
(三)应用层:价值创造的“爆发前沿”
这是机会金字塔的塔尖,直接面向亿万用户和千行百业,是价值变现最直接的层面,呈现“裂变式”创新特点。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涅槃:
智能工业:工业AI视觉质检、智能机器人协同制造、生产工艺优化、供应链智能预测等,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智慧农业:基于无人机遥感、传感器和AI算法的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预测,将重塑农业生产方式。
金融科技:智能投顾、信贷风控、反欺诈、合规科技(RegTech)等应用将持续深化,AI将成为金融业的“基础能力”。
智慧交通与物流:自动驾驶(L2+/L3级率先大规模商用)、智能路网调度、仓储物流机器人、最后一公里配送优化,将彻底改变货与人的流动效率。
新兴产业的创造性涌现:
生命科学:AI驱动的药物研发(AIDD)、蛋白质结构预测、个性化诊疗方案,将极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引发医疗健康革命。
内容产业:AIGC将从辅助创作走向独立生成,游戏、广告、影视、文学、音乐等行业的生产方式将被重构,无限扩展创意边界。
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作为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为各基础学科提供研究新范式,其本身也催生了大量的工具软件和平台服务需求。
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
人形机器人:随着AI大模型成为“大脑”,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和工厂,其长期市场空间不可限量。
智能体(AI Agent):能够自主理解任务、规划步骤、执行操作的AI智能体,将成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数字雇员,重塑软件交互方式和业务流程。
虚实融合:AI是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推动AR/VR、数字孪生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
(四)赋能层:生态繁荣的“隐形支柱”
这层贯穿整个金字塔,为AI技术的研发、部署和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AI开发与运维(MLOps):帮助企业和开发者高效地构建、部署、监控和迭代AI模型的工具平台,是“AI工厂”的流水线,市场需求巨大。
AI咨询与集成服务:传统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要全方位的战略咨询、技术选型、系统集成和人才培训服务,这将催生一批新型的“AI解决方案巨头”。
AI教育与人才培训:巨大的技能缺口意味着职业教育、在线教育、企业内训市场将迎来持续繁荣,不仅培养AI科学家,更大量培养AI应用工程师和AI产品经理。

国际挑战:一场博弈复杂、荆棘丛生的“全球竞合”
《意见》的推进绝非在一马平川的乐土上进行,而是必须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应对一系列严峻的、相互交织的挑战。
(一)技术博弈与“脱钩断链”的风险
这是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美国及其盟友对华技术封锁正在从硬件(高端GPU)向软件(先进算法、模型)、甚至数据和服务领域蔓延。这可能导致:
算力瓶颈:获取尖端训练芯片的渠道受限,可能影响国内最前沿大模型的研发迭代速度。
生态隔阂:被排除在全球主流AI开源社区(如Hugging Face)或技术体系之外的风险增大,面临“生态脱钩”。
创新孤岛:长期的技术隔绝可能导致国内技术路线与全球主流分化,虽可能催生自主创新,但也存在闭门造车、重复造轮子的风险。
应对之策绝非简单的“国产替代”,而需要采取更智慧的策略:“自主创新”与“开源开放”双轮驱动。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投入基础研究,突破算力、算法等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更大力度拥抱和建设全球开源生态,主导或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全球范围内广纳人才,尽可能保持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连接。
(二)治理话语权与规则竞争的压力
AI的全球竞争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规则和标准竞争。欧盟凭借《人工智能法案》强势输出其“基于风险”的监管范式;美国则通过行业联盟主导技术标准制定。中国面临的挑战是:
如何参与规则制定:如果不能在国际AI治理舞台上提出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促进创新、且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中国方案”,就可能在规则层面被边缘化。
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过于严格的监管会扼杀创新,过于宽松则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和国际批评。中国需要在《意见》的“发展”导向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的“治理”导向之间找到精妙平衡,并向外清晰传达,争取国际理解。
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最丰富的实践场景,能够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来检验和完善治理规则。应将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对话,推动建立包容、多元、公正的全球AI治理体系。
(三)地缘政治与价值观的冲突
AI技术本身被打上地缘政治的深刻烙印。西方将中国发展AI视为对其价值观和领导地位的挑战,大肆渲染"技术威权主义(techno-authoritarianism)”"叙事。这使得AI领域的任何正常技术交流和商业合作都可能被政治化。
“数字铁幕”风险:世界可能形成以价值观划界的、技术标准互不相容的AI阵营,导致全球市场碎片化,增加所有企业的运营成本。
“污名化”斗争:中国在AI应用领域的任何创新,如智慧城市、社会信用体系等,都可能被西方媒体有选择性地解读和污名化。
应对此挑战,需要高超的战略定力和传播智慧。一方面,要坚守自身发展道路,用AI技术切实解决国内的发展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回击一切污名的最有力武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数字丝绸之路”等倡议,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AI发展红利,构建基于共同发展的国际统一战线,打破西方的叙事垄断。
(四)全球供应链与人才争夺的激化
AI产业是全球分工的典型代表,任何国家都难以独揽所有环节。当前的趋势是,各国都在试图构建更“安全”、更“可控”的供应链,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供应链重组:全球AI产业链正在按照“政治偏好”进行重组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中国企业融入全球链的难度加大。
人才争夺白热化:全球顶尖AI人才是稀缺资源,美国通过学术机构、科技公司和优厚待遇持续吸引全球最聪明的大脑。中国如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环境、创新文化和生活条件,防止人才流失并吸引国际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未来已来,唯笃行者胜
国务院的《意见》是一份面向智能时代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已经将发展人工智能置于国家命运的高度,决心以举国之力与市场活力相结合,在这场决定未来的战略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其深远影响在于,它正在启动一场比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系统性变革,重新定义一切。其带来的市场机会是分层、多元且巨大的,它不属于任何单一企业,而是属于所有敢于拥抱变化、深度挖掘场景、并进行创造性应用的开拓者。其面临的国际挑战是复杂严峻的,技术封锁、规则竞争、地缘博弈相互叠加,这意味着中国AI产业的发展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最终的胜出者,不属于那些只有技术幻想的空谈家,也不属于那些只有短期逐利冲动的机会主义者,而是属于那些能深刻理解“人工智能+”融合本质、能坚守长期主义、能同时驾驭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笃行者。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信心不仅来自于政策支持,更来自于那片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等待着被AI浇灌的产业沃土和需求海洋。在这片海洋中航行,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虽惊涛骇浪,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