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不仅是一份纲领性政策文件,更是中国迈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系统性战略部署和全景实施路线图。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式进入从技术突破走向全要素赋能、从单点应用迈向系统融合的新阶段。
2025年8月26日,《意见》正式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提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机制。这一政策背景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万亿元,赋能相关行业新增产值超过35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带动效应和创新活力。
一、政策演进:从技术研发到全要素赋能
中国人工智能战略经历了从技术突破到全要素赋能的关键跃升。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已形成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整体优势。
2024年和2025年,“人工智能+”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抢抓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战略指引。
政策框架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思想”,统筹国内和国际、兼顾发展与治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说:“这种阶梯式目标设定,有利于在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二、总体布局:三阶段目标与六大重点行动
《意见》设定了明确的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六大重点行动包括: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三、发展现状:应用加速与产业跃迁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在2025年突然加速。深度求索(DeepSeek)的发布起到了催化作用,将焦点从开发更大模型转向现实世界应用,引发了中国各行业人工智能投资的激增。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备案总量达439款,覆盖医疗健康、农业、教育、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30余个行业。在医疗领域,智能医生助理项目应用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7个区县、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1亿居民。
人工智能正加速推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向智能化跃迁。2024年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使诊断效率提升60%,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覆盖率从31%跃升至78%。
在消费领域,智能终端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突破1500万辆,智能家居设备激活总量达6.8亿台。
四、独特优势: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力
中国在推进“人工智能+”过程中展现出几大突出优势:
跨行业整合能力:善于将AI与手机、电动汽车、超级应用等成熟产业结合;
敏捷供应链:支持AI产品快速原型开发与迭代;
广阔市场空间:为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试验场景和用户基础;
人才资源丰富:中国STEM毕业生数量超过美、法、德、日总和,为AI研发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五、实施路径:基础设施、应用与具身智能
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将分三步走:
短期: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芯片、算力网络、数据中心与绿色能源;
中短期:聚焦行业应用,如医疗、金融、消费等领域的超级App与AI代理;
中长期:发展具身智能,通过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实现物理世界智能化联通。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表示,将通过发放“人工智能券”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与使用成本。
六、创新生态:从开源社区到智能原生
国产开源大模型已基本实现对国外的技术追赶,在单点创新上具有局部优势。深度求索的开源,大大加快了以国产基础软硬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生态完善。
《意见》突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认为:“智能原生是全新的赛道,指的是那些其底层架构、商业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而构建的企业,它们是未来经济的主导力量。”
七、治理挑战:安全与发展平衡
随着AI应用深化,模型幻觉、算法歧视、数据安全、伦理冲突等风险日益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强调,需高度重视AI在国家安全、行业规范、社会伦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目前AI应用多集中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仍待加强。
在国际层面,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63个国家输出AI解决方案。《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联合国主导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动构建包容、公平、安全的国际规则体系。
八、未来趋势:从数字智能到物理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仍以“数字智能”为主,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空间走向物理世界,发展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及人机混合智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更深层次介入与赋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强调:“必须系统研究AI对人类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才能更好驾驭这一颠覆性技术。”。
九、配套措施:细则即将出台
围绕《意见》的实施,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围绕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将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分层次、分行业加快标准制订,促进行业内、领域间语料数据、模型和智能体协议等标准化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与指南层面,‘软法’支撑体系正在加速完善。”
到2026年,人工智能预计为中国GDP贡献超过8%的增长率。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正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配套细则即将出台,分层、分行业标准制订将加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将共同发力,央国企发挥“压舱石”作用,民营企业则凭借机制灵活、创新力强的特点推动创新。
十、结语
我国正在通过“人工智能+”行动,系统推进一场技术、产业与治理的全面变革。这一进程不仅将重塑国内生产与生活方式,还有望在全球形成以“中国经验”为参照的AI治理与发展范式,最终推动构建一个更加普惠、安全、共享的智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