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的跃迁
发布时间:2025-09-18 浏览次数:17 来源:市场智策

过去十年,“互联网+”把信息、服务和人连接起来,极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把连接转化为智能决策与预测能力,推动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城市治理发生更深层的变革。

从“连接”到“智能”:一个概念框架

“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与可访问性。把商品、服务与信息通过网络以更低成本更高频率地供给给用户;价值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下降、市场边界扩展与信息不对称减弱上。

“人工智能+”则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与算力基础之上,强调用算法把数据转化为预测和决策,从而实现流程自动化、认知替代与决策优化。可以把两者放在一个四层堆栈来理解:感知层(终端/传感器)→ 传输层(网络/云)→ 数据层(存储/治理)→ 智能层(模型/算法/决策)。互联网+更多改变的是前两层与第三层的可用性,人工智能+则要求第四层发挥实际决策能力并与前三层有效闭环。

大众从便捷到智享

 

“互联网+”的魅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便利。购物不再依赖商场和超市,网购让“次日达”成为常态;出行也摆脱了路边招手的无奈,网约车平台用数据撮合,让人车高效匹配;支付方式的革新更为彻底,现金逐渐淡出日常,扫码支付成了全民习惯。教育和医疗同样受益,远程课堂与线上问诊拓展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连接”:人和服务、人和人之间因为互联网而实现了便捷的对接。

进入“人工智能+”的阶段,连接不再是唯一的主题,更多的是“智能赋能”。外卖平台不只是把饭送上门,而是通过智能推荐帮你选择更符合口味和健康需求的菜品;短视频平台不仅推送你可能喜欢的内容,还能基于生成式AI创作出符合个人兴趣的定制化视频;智能助手不再只是回答“几点了”,而是能帮你整理日程、优化出行路线,甚至提醒你注意睡眠。人们的生活从“触网”走向“智享”。

产业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产业层面,“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数字化改造。传统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市场,通过互联网营销触达用户,通过线上办公提升效率。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业链条的线上化和数据化。

“人工智能+”则进一步推动产业走向智能化升级。相比于“互联网+”阶段主要依赖数字化工具和线上渠道,人工智能+要求企业以算法为核心实现生产力跃升——不仅优化单个环节,还重塑整个产业逻辑。

在制造业中,智能工厂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流程、预测设备故障,实现按需柔性生产,产品模式正从传统的批量生产向“小批量定制+服务”转变;在金融行业,AI不仅延伸了互联网金融的快捷支付与P2P平台功能,更通过风控模型、自动化投顾和复杂的市场微结构交易策略,提高了信贷效率和投资决策精准度;在医疗与健康产业,AI参与药物筛选、临床试验优化和辅助诊断,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和诊疗路径的科学性。此外,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文化创意与内容产业的转型。生成式AI(AIGC)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但也对版权、原创价值与商业模式提出挑战:如何合理区分AI生成与人工创造的贡献并制定商业规则,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在AI应用上面临独特挑战。与大型平台相比,它们受限于数据规模和算力,难以直接复制成熟的AI解决方案。因此,平台化服务和“AI即服务”(AIaaS)模式的普及,对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使它们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先进算法和算力支持,实现产业升级的机会。

总的来看,人工智能+不仅是单点优化工具,更是推动产业整体智能化、结构性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动力。

城市治理从信息化到智慧化

“互联网+”让城市治理迈入了高效与透明的新阶段。政务服务上线“一网通办”,市民可以在线完成办事流程;交通出行实现实时导航;社会服务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快速响应。这一阶段的核心是信息数字化和服务线上化,城市开始进入“智慧城市”时代。

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城市治理开始具备“思考”和“自我优化”的能力。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成为主动预判和优化执行的核心力量。在智慧交通中,AI可以基于实时车流、天气和事件数据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实现路径引导和多模式协调,从而缓解拥堵、降低碳排放并提升通行效率。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智能视频分析、异常行为检测和大数据建模能够提前识别风险,辅助政府进行预判与决策,提高城市的防控能力。环境与能源管理方面,AI可以在电网负荷预测、微电网调度、商业楼宇能耗优化中发挥作用,实现能源高效使用,助力“双碳”目标。城市规划也因AI而更科学:基于大数据模拟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聚集趋势,使土地使用与公共资源配置更合理,城市空间布局更优化。

可以说,“人工智能+”使城市治理从“被动管理”转向“智能治理”。城市像装上了“大脑”,能够学习、预测和优化自身运行机制,实现从反应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的跃迁。然而,这一转型并非单靠技术即可完成:数据共享机制、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与监督同样关键,否则城市智能化将难以实现真正的落地效果。

“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城市治理的新引擎,但与互联网+的广泛落地相比,AI在普及与成熟过程中仍面临多重障碍。这些障碍可以从技术、数据、算力、法规、人才以及社会认知六个维度进行分析:

技术成熟度与可解释性不足。当前AI在语音识别、图像分析、内容生成等特定场景表现出色,但在跨领域应用、复杂系统自主决策、实时大规模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局限。黑箱算法的不可解释性不仅影响企业内部决策,也限制了公共治理中AI的采纳与监管。相比互联网+时代主要依靠线上工具和平台,人工智能+要求算法具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对技术成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基础与治理不完善。人工智能的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结构化、可共享的数据。然而现实中存在大量数据孤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隐私和合规要求复杂,导致AI模型难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互联网+阶段的数据多用于信息流通和服务连接,而人工智能+则要求数据能转化为智能决策,这对数据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算力成本与基础设施制约。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要大量算力,同时伴随高能耗和成本。中小企业在算力获取上存在明显劣势,难以像大型平台一样实现AI能力的内部化部署。这限制了AI在中小企业中的规模化应用,也制约了产业整体的智能化升级速度。

法规、伦理与社会规范滞后。互联网+时代已出现隐私保护、平台垄断等问题,而人工智能+进一步放大了算法偏见、黑箱决策和深度伪造等风险。当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使AI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和高风险行业的应用面临监管不确定性。

人才与组织能力不足。人工智能+要求企业和机构具备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与行业专家需协同工作。相比互联网+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低得多,而AI落地需要更高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目前AI人才供给不足,企业对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想用不会用、能用用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

社会接受度与信任度有限。公众对AI仍存在顾虑,包括对就业替代、隐私泄露和算法决策公平性的担忧。互联网+时代,人们很快接受了在线支付、网约车等便利,但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和预测性特征,需要社会对AI的理解与信任,这仍需要时间和有效的科普教育。


总体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跃迁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涉及数据治理、算力基础、制度规范、人才储备和社会认知等多维度的系统挑战。要实现AI在生活、产业和城市治理中的成熟应用,需要技术、制度、教育和社会协同推进。这些障碍既是短期限制,也是推动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