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发展新成就巡礼之七——法治护航破浪行
发布时间:2022-03-22 浏览次数:631 来源:榆林日报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通过一个个利于长远的制度,一项项匡正固本的举措,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守法普法工作稳步推进,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新风在我市蔚然成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科学立法 

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以后,我市拥有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定权。虽然该立法权只限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项,但这几方面正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焦点所在,也是实际工作中需要地方立法解决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立法来回应群众的关切,满足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社会关注度高、条件相对成熟的立法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尽早出台。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举措,及时上升为政府规章和报请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
 

2016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这是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首部政府规章,也是以后制定政府规章的指导性文件。按照规定要求,拟定市政府五年立法规划及年度立法计划,确保立法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不断完善政府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同时还建立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重要规章草案制度,健全政府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健全立法项目论证制度。

 

截至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制定六部地方性法规和一个决定、出台六项制度、确定九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六部地方性法规和一个决定分别为地方立法条例、园林绿化条例、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节约用水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关于加强流浪犬管理的决定;六项制度分别为立法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法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规程、立法评估工作规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立法协调制度。

 

严格执法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2019年8月榆林市全面推开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以来,我市出台了榆林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细则,全面对标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中8个方面100项指标任务,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促提升。2020年12月4日,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上,榆林市被评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榆阳区、米脂县被评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区),绥德县被评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示范项目,全市法治政府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我市加快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改革,强化重点领域执法,加强执法人员资格管理。

 

2021年9月15日,榆林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榆林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自10月1日起,市级政府全面集中行使改革后的行政复议职责,各县市区政府于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此次改革核心内容是改变了原来的政府和部门督办复议案件的“条块结合”复议模式,取消部门的“条条管辖”,除实行国家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税务和国家安全机关外,行政复议职责全部集中到了市、县(市、区)政府,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本级政府复议机构,统一承担本级政府的行政复议工作职责,以本级政府复议办公室的名义开展工作。

此外,我市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承接中省下放委托行政审批事项328项,取消市级以上行政审批事项74项,下放县市区68项,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框架基本搭建。

 

公正司法 

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你好,法院临控人员马某某入住我们辖区酒店时被民警控制,请你们速来办理交接事宜。”前不久,榆阳区法院接到市公安局榆阳分局驼峰路派出所的电话后,迅速组织执行干警前往现场拘传带回被执行人,一起陈年积案得以解决。为进一步破解“被执行人难找,财产线索难寻”的难题,榆阳区法院通过与公安机关就被执行人踪迹信息联查共建,强化联合信用惩戒,用好诚信“红黑榜”,有效打击了一批下落不明、长期玩失踪的失信被执行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市高度重视推进公正司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主动承接中省改革任务,逐项明确改革举措、落实责任单位,积极探索自主改革,创建了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智慧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基层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构建司法人员权责清单,深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实施执行权与裁判权分离改革,强化办案流程监控,深化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改革。同时深化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律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备案报告制度,刑事案件律师辩护试点工作实现全市全覆盖。

此外,我市还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推开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深化公安机关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严格落实刑事案件“两统一”工作机制,深化警务公开。

 

守法普法 

大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是什么?”“小学生应学会哪些法律知识?”“如何自我保护?”……2021年4月14日,榆林中院法官干警走进榆林市高新第一小学,开展了以“国家安全,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法官干警通过解读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法治课。

2020年全市检察机关积极稳妥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192名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官、未检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做到了两级院领导、未检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中心工作抓普法,突出重点对象抓学法,着眼依法治理抓用法,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法治实践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有力地推进了法治榆林建设,为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法治榆林建设的应有之义。市司法局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等法律服务,夯实基层法治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法律援助站307个,形成“城市半小时,乡村1小时”法律援助圈;形成一个由12个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8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2950个法律服务工作室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58个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补充,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主干线”,让群众一进服务大厅,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