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榆林基层党建基础全面夯实、工作全面优化、保障全面落实、质量全面跃升的五年。
其间,市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市党的组织堡垒逐步建强,党员干部人心思进,全市政治生态由乱到治,基层党建实现由弱到强。
而今,从疫情防控一线到项目建设工地,从工厂生产车间到农村田间地头,塞上大地,猎猎党旗分外红。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也正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的新作为,奋力谱写着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1年4月27日,吴堡县纪委监委党员干部在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公园重温入党誓词。资料图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五年来,榆林持续深化创新理论武装,抓实理想信念教育,办好建党百年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政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其间,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武装全市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举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专题培训、“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专题研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示范培训等多主题班次,以大学习武装头脑,以大宣讲凝聚共识,以大培训深化理解。
党员干部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资料图
此外,榆林还出台了党内政治生活全程纪实办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探索推行“一事一议”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新模式,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开展赵正永、冯新柱、胡志强、辛耀峰等案以案促改,持续修复和净化全市政治生态。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
五年来,我市在梳理总结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建立“一统三管五创”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出台七大领域党建基本规范,明晰“强基础、补短板、重创新、树品牌、促提升”工作思路,严格执行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形成大抓基层鲜明导向。
五年来,榆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分类建立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机关、非公组织、社会组织、国企、学校九个方面党建规范体系;扎实开展“星级创建、追赶超越”“三访三查”行动,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动态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建14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村、289个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突出党建引领,压实“四支队伍”选派管理责任,899名贫困村第一书记、2035名驻村队员、3.8万名联户帮扶干部奋战扶贫一线;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加强基层基础“四档”和党务工作“四支力量”建设。
党员干部在郝家桥参观学习。资料图
此外,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还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落实“四制一编码”机制,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新发展党员3.1万余名;推行党员“三类五星”评定管理,落实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制度,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任务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2020年选派1.33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线;深化“双报到”建立“双考双评”机制,1583个部门、9.6万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1.2万个,为民办实事2.3万多件;扎实开展机关党建“四比四争”、中小学校党建“五个融汇”、国企党建“质量提升年”、公立医院党建“三强三促”、两新党建“双建双促”活动,各领域党建全面进步过硬。府谷“8+8+8”模式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神木市向非公企业选派党组织书记做法获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等奖。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干好事业,必须狠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五年来,榆林制定出台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意见,完善干部选用制度流程,全覆盖开展市管领导班子研判,累计提拔使用干部903名(正科级提任副县级669名、副县级提任正县级234名),平级调整县级干部1199名,先后将153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280名全日制大学以上干部提拔到县处级岗位。定向招录选调生193名,公开考录公务员1677名;2019年以来开展两轮优秀年轻干部无任用推荐,择优发现储备363名;选派164名县级后备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选派55名新任县处级干部到巡察、信访等岗位锻炼,选派80多名干部到扬州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派驻50名县处级干部和260名优秀科级干部助力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复工复产;硬核落实“三项机制”,市县两级运用“三项机制”调整干部4756名,其中鼓励激励4256名,容错纠错167名,能上能下333名。
榆林市委组织部联合绥德县委组织部在郝家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资料图
榆林还严格执行“凡提四必”,从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累计完成廉政鉴定3748名、计生审查2633名、综治鉴定2791名、信用报告审查1870名,坚决杜绝干部“带病提拔”。制定科级干部破格提拔、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公务员商调转任等制度,规范科级干部任前审核,对8个县区、68个市级部门开展选人用人检查,有力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五年来,榆林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开展基层基础“四档”建设和党务干部“四支力量”建设,严格发展党员“四制一编码”机制,创新开展党员“三类五星”评定管理,形成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服务、退出“六个精准”工作机制。实施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提升工程,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协议,用5年时间培养2000名左右大专学历村干部。按照“又好又快又稳”总体要求,创新建立“一图七单九制度”和“双督三联一确保”制度机制,换届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首次实现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9岁,圆满实现“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舆情少”目标。
党员干部在郝家桥村史馆上党课。资料图
与此同时,榆林紧扣“加快建设迈向现代化的资源型领航城市”目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开展干部、人才、企业家“三支队伍”战略研究,高水平编制“十四五”人才规划,构建起了具有榆林特色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包括1个意见、1个措施、1个方案、6个办法、11个细则);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9个科研院所,加快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榆林学院建设,集聚以刘中民、包信和、李灿院士等为代表的近百位科技人员(科研团队)。
坚持用好用活编制“周转池”,五年来榆林还先后刚性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089名,建成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野外工作站、27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引进“周末医生”“候鸟专家”等高端人才1600多名;实施“人才助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行动计划”,选聘175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500多家民营企业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