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的十点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584
来源:企业家杂志
-思考一-
为什么有 “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之分?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领域占据全球前三地位,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它们绝大多数是面向企业的业务,只为龙头企业做配套,其产品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企业大多数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知,但是,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却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德国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行事低调,有意识地避开竞争对手的关注。所以,称之为“隐形冠军”。
赵向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思考二-
为什么德国企业愿做“隐形冠军”,
而中国企业愿做“单项冠军”?
德国“隐形冠军”中有很多是家族企业(至少占60%以上),他们不愿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些企业的纯利润很高(税后利润超过8%,而大多数《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税后利润可能在4%左右),可以实现自我滚动式发展。
-思考三-
上市会不会把专精特新带偏?
如果“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之后,选择多元化发展或者盲目扩张,无法再坚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上市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容易使企业改变初衷,不能集中精力。例如,每季度需要发布的财务报表、地方政府希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一些不良资产的重组等。
-思考四-
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
离德国“隐形冠军”有多远?
-思考五-
国际化方面,中国专精特新企业仍是短板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我国目前评选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侧重于解决“卡脖子”、补链补短板等问题,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采用直接出口甚至是间接出口的方式。在海外直接设厂或者进行国际并购,只是少数企业的行为。
-思考六-
“双碳”目标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
在未来,中国部分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必须转移,比如钢铁等。而绝大多数产业应该尽可能在国内进行梯度转移,从东部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和东北等;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可以考虑在沿边的自贸区设厂,尽可能地把产业链和供应链留在国内,尤其是保证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部分。中国要区别于德国“隐形冠军”的国际化模式,保住在国内的高端制造业,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
德国“隐形冠军”最看重的是市场领导力,而非简单的市场份额大小。
-思考七-
如何打造真正的技术转化平台?
德国有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技术转化。我国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实事清单》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揭榜”的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推动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供给通道,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对“小巨人”企业予以倾斜等。但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还有调整空间,要把中科院和部分高校老师从课题和论文中解放出来,组成面向应用技术的开发平台。
-思考八-
如何建立和谐的产业链协同关系?
德日模式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围绕大型企业建立了kreitsch(系列)中小企业,如众星捧月般专心长期做配套。在产品创新上,龙头企业则采用开放式创新,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请配套企业协同加入,同时,在经营中尽可能地保持价格和利润的相对稳定。
-思考九-
为何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无法为产业工人提供体面的劳动收入;西部劳动力大省和东部沿海用人企业之间在空间上分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课程落伍、与实践脱节;职教系统缺乏向上及横向贯通的通道;社会观念问题(学而优则仕等)以及外卖快递行业等对职业技术工人的冲击(短平快获得报酬)等使职业教育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思考十-
需要与之匹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
工匠精神和长期主义需要“专心、专注、专业、专家”,聚焦细分市场,需要长期坚守不为“噪音”和诱惑所动摇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差不多”的传统文化,叠加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的吸引力等因素都是专精特新之路的文化障碍。